听看流行歌曲、杀盗淫妄,就增长造业的机缘
佛家修行,无量法门总结一句话就是“放得下”
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:请坐!
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: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佛家修行,无量法门总结一句话就是“放得下”
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1071页,第六行看起:
【解】“特留此经者”,《净影疏》曰:“佛以慈悲怜悯众生,故法灭后,独留此经,百岁济度,以此经中开始净土,令人求生,故偏留之。
这是《净影疏》里面注解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,特留此经止住百岁”,念老把净影大师这段话节录在此地。后面还引用:
【解】《大涅槃经》显示佛性,圣人先隐,为是先灭。
《大涅槃经》上这几句话,是净影大师引用的。“显示佛性”,“圣人”就是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先走了,这是为我们示现的灭度。
【解】此经教人厌苦求乐。
真正知道这个世间苦,大概现代人比古人体会得更深、更远。在历史上像今天这种动乱从来没有过;地球的生态环境、反常的现象,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的。现在在这个世间,感触到这个世间确实是苦。“厌苦求乐”这个愿望,如果不是佛陀慈悲、苦口婆心再在为我们开示,我们不知道有这法门。现在我们遇到这部经,知道了,知道就应该要厌苦、要求乐,就是离苦得乐。离苦得乐是佛法教学的宗旨、也是教学的目的。
“苦”从哪里来的?对于宇宙万法的真相不明了、不认识所感染得到的;“乐”从哪里来的?乐从一切法真相完全明白了,没有丝毫迷惑、没有丝毫怀疑,乐在其中!离苦要离“究竟苦”,“究竟苦”是六道轮回、是十法界;得乐要得“究竟乐”,“究竟乐”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有。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,深信不疑,这是往生第一个条件。有这个条件,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就能往生。往生到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。地位的高、下,是在念佛功夫的浅、深。不是多、少,多、少没关系;浅、深的关系大。浅深怎么讲法?依照大乘经里面常说的,我们知道这个浅、深就是经上所说的放下。放下得多,功夫就深;放下得少,功夫就浅。放下什么?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就成就了。这个法门对于认识字、不认识字、有没有正式去学过的,都没有关系。佛跟我们说得很清楚,众生与佛同一个法性、同一个真心,真心就是佛。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说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”,这是从理上来讲的,一点都没有讲错。
从理上讲,一切众生确实是佛,现在他不是佛了,他叫凡夫,为什么?他迷了。第一个就是迷了本性,佛经上也叫法性,或者叫自性,迷了自性就叫凡夫;如果自性觉悟了,就叫成佛。为什么会迷?因为你“六根”接触外面“六尘”境界,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尝味、身接触,乃至于第七意“末那识”,执着;第六意识,分别,这都叫染污,这就是迷。不迷是什么状况?不迷是见色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,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这就叫觉,觉的样子。不迷就叫佛、就叫菩萨;迷了就叫凡夫、就叫众生。佛陀的教学没有别的,就是教我们破迷开悟。只要破迷开悟,这就叫功夫,功夫浅深是从这里说的。功夫浅的,是“六根”接触“六尘”不执着。真的不执着了,这个人在佛家称他做阿罗汉,他也证果了,证小果、小乘果;比阿罗汉深的,不但不执着,同时他能做到不分别(不分别的功夫比不执着要深),这是菩萨;最高的、到顶级的,这深度到最深的,不起心、不动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没有起心动念,那就称为佛陀。
由此可知,佛家讲修行,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总结一句话就是“放得下”。凡夫造业受报,反过来你就知道了,他放不下!放不下就是轮回的来由。为什么会有轮回?放不下出现的;放下了,轮回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法门:
【解】济凡中要。
“济”是救济,“凡”是凡夫。在一切法门当中,这是最重要的法门。
【解】为是后灭。
为这个原因,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在这个世间消失,《无量寿经》是最后灭。一切经教统统没有了,它还住世一百年。最后的一百年,遇到这部经的,都能往生、都能成佛。念老在后面告诉我们:
【解】疏谓此经教人念佛生西,
“疏”就是《净影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劝我们要念佛,要求往生极乐世界。
【解】故独留之,于最后之百年救度众生。至于《大涅槃经》(及《首楞严经》)显示人人本具佛性,乃圣教中甚深之法。
不是不好,是真好!它太深了。
……
听一些流行歌曲、杀盗淫妄,就增长你造业的机缘
【解】只为应机度化。
他为什么到世间来?“机”是众生,众生的机缘成熟了,感动佛菩萨住世,他必须住世八十年。在这八十年里面跟世尊有缘的,统统得度,都能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证小乘四果、大乘菩萨,成就不可思议!他自己给我们做榜样:
【解】故现出生王宫,出家修道,降魔成佛,此即所谓兴世也。“难值难见”。《净影疏》云:“明值佛难。生当佛时,名之为值。目睹称见。此皆难也。”
“值”是遇。说明一个人能遇到佛很难,为什么?你要跟释迦牟尼佛在同一个时空生到人间,你才有机会遇到。你亲眼看到了,这叫“见”。见到佛、见到释迦牟尼佛不容易!真的是难遇难值。
【解】诸佛经道,难得闻等。
“经”是经典,佛说的经典。佛不在世了,经典在这个世间传开了,翻译成各种不同的文字。现代印刷术发达、资讯发达,闻佛法的机会多了。像我这样年龄的人,在我们青少年的时候闻佛法可不容易,为什么?讲的人太少了,没人讲;经典在世间流通的量太少了。因为古时候没有印刷术,中国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发明的,雕版印刷,以后用活字排版。没有印刷术之前,经典是要靠手抄,你说多难?汉朝时候,纸张、笔墨没有发明之前,用兽骨头、用竹、用木头片,把文字刻在上面,这多费事、多么困难!印度亦如是,印度人把佛的经典写在贝叶上,贝多罗的树叶,这个树叶很耐久,把这个树叶裁成一片一片的,树叶很厚、很笨重,写成贝叶经。数量之少,我们能够想像得到。得一部经典多难!
现代人有福,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学习用了一千多个小时,能放在一个晶体里面。这晶体像指甲那么大,小指甲那么大,一千多个小时东西都放在里面,放在一个随身听。不但有随身听,还能看到画面,你就晓得现在人有多大福报!这个福报要不善于利用,去听一些流行歌曲、杀盗淫妄,那就增长你造业的机缘。电视台播放的什么内容、电影院里面播映是什么?你们知道比我清楚。我不看电视、我也不看电影,报纸、杂志统统不看,为什么?心得清净。古人说过两句话,“知事多时烦恼多”、“识人多处是非多”。认识人多了,是非就多;知道事情多了,烦恼、忧虑多。什么都不知道的好!心才清净,每天接触的是经本、是佛像、阿弥陀佛的名号。我们这一生的目的是求生极乐世界。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,我们往生的愿才能圆满。所以“诸佛经道,难得闻等”。
【解】明法难闻。
说明人身难得、佛法难闻。
【解】于中先明经教难闻。手得经卷名为得。耳听曰闻。亦可领诵名之为得。耳餐(餐,采取也)称闻。此等皆难,”
你听到讲经不容易!我们用卫星、用网络,用卫星十二年了,用网络大概有二十年了,比过去是进了一大步。但是真正有缘的人不多!必须得打开频道收听,这是有缘的;不愿意打开频道收听的,没有缘!没有缘占多数,有缘的是少数,说明确实“佛法难闻”。
善知识难遇,跟善知识往来决定有利益、有好处
【解】故云“诸佛经道,难得难闻”。
得到不容易,听到亦不容易。
【解】“遇善知识,闻法能行,此亦为难”。
难上之难!下面为我们解释“善知识”:
【解】“善知识”者,“善”谓与我有益,导我于善道者。
他来引导我走善道,这是善知识。
【解】知谓知心。识谓识行。
我认识这个人,是“识”;我知道他的心,这个是“知”。
【解】如《法华文句四》曰:
这个书是智者大师造的,就是《法华经》的注解,唐朝初年天台山智者大师。这里面说:
【解】“闻名为知,见行为识,
这个人,我听说这个人,没有见过面,这叫“知”;我认识这个人,这叫“识”,见过面了,这叫“识”。什么人?
【解】是人益我菩提之道。名善知识。
“益”是利益。对我学佛有很大的帮助,所以我们称他为善知识。
【解】故知此“知识”二字,为知心识行之意。
我知道这个人,我认识他,这叫“知、识”,这是“知、识”两个字通常所含的意思。
【解】故善知识亦称善友。
这着重在一个“善”字。
【解】相识相知导我于善之人,称为善友,即善知识也。
我跟这些人往来,决定有利益、有好处。善知识难遇!我在年轻的时候,因为失学,尝到失学的痛苦,但是喜欢读书。抗战胜利之后,我在南京读书,学校里曾经有一次邀请任卓轩先生,给我们全校同学做了一次讲演,我知道这个人。来到台湾之后,偶然听说他也在台湾,我终于找到了他的地址,写了一封信告诉他,回忆过去在南京那次的见面、那次听他讲演。很难得,他回信约我见面。我就想能认识几个真正像经上讲的善知识,有机会向他请教。他当时给我介绍十几位名教授,跟他都很熟的。所以我的星期假日到哪里去?就是拜访这些善友。那跟他们谈话,就等于他给我上课。最后认识了方东美先生。
……
我出家之后再去看方老师,方老师看到我的样子:怎么?你真干了?“我真干,我听老师话。”确确实实这一生所过的是老师所说的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最高的享受不是地位、不是财富,是什么?快乐!没有忧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牵挂,一天到晚欢欢喜喜,过的是流浪的生活。
八十五岁,我在香港接受一个同修送我一个小房子,这是供养的。这个小房子在山上,很小的房子,但是住起来非常舒服,我就想可以定居了、不再到处跑了。可是缘出现了,马来西亚的缘、印尼的缘、斯里兰卡的缘,不去不行。所以今年我大部分的时间住在马来西亚;明年一年看看斯里兰卡,斯里兰卡缘成熟了,我都答应去讲一年经,就是讲《无量寿经》,从头到尾讲一遍,为他们的国家祈福。这两个国家邀请在先。第三个是印度尼西亚;第四个是……都是很诚恳的邀请我去讲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。没有人请我的时候,我就不想动了,在一个小地方养老、求往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通 知
南无阿弥陀佛!
各位网友:您们好!
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佛陀当年在世,没有举办过任何经忏法会,是“今现在说法”。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佛,就要学佛陀的“今现在说法”。且佛说,“末法时期,净土成就”;古代祖师说,“净土宗带业往生”。当今佛法衰势严重,唯有恢复佛教本来面目——佛陀教育,方能拯救佛法之衰势。
当今学佛,正信很难建立,学佛效果不明显,这跟个人根性以及遇到的缘有关系,主要的原因听经时间少,不明理;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杂了、学乱了。总结我们这么多年学佛的体会和经验,能按照净空法师提倡的“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”、“依教奉行”,研习经教,人要老实、听话、肯干,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,定能得到学佛的真实利益,境界也会逐步提升。
为了使正法久住、续佛慧命,净土释疑网正在努力找机缘,选拔一批二十五人左右集中学习共修,时间是一个月。学习期间,每天听净空老法师讲经至少六个小时,同时有两个小时的交流分享。学习期间由善心人士提供食宿和学习资料。为了避免寺院、道场的流弊的污染,我们不会选择在佛教的寺院、道场学习。学习地点,已敲定在四川、江苏。学习时间敲定后会在网上公布,一切随缘。
选拔的条件如下:
一、一门深入跟着净空老法师一个老师学;辅助学习的视频,我们只选择胡小林老师讲的视频,除净空法师、历代祖师及胡小林老师的之外,概不选择。我们是跟着净空老法师一个老师学佛的,不是说让你也跟着净空老法师学,我们建议你选择一位高僧大德跟着学。如果你是只跟着净空法师学佛的,可以来信报名;如果你跟着其他高僧大德学佛的,请不要报名。我们只接纳跟着净空法师学佛的人报名。
二、不跑寺院道场,不参加任何经忏佛事(包括三时系念法会)。
三、虔诚、实在、依教奉行。
四、坚决不能有名闻利养、攀援之心。
五、报名范围限于在2013年8月20日之前填写过净土释疑网的《学佛情况调查表》的网友报名。这个时间段的《学佛情况调查表》我们都有存档。
六、报名学历:高中以上学历。年龄:20岁——55岁。
七、来信报名时写一篇自己的《学佛体会》,字数限定在1500字左右。
如果你符合上述条件,请报名!欢迎真正的学佛人报名共同“学”、“习”佛法!
净土释疑网
二0一四年二月十三日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印光法师文钞选读
宗教不宜混滥论(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)
如来说经,诸祖造论,宗教二门,原是一法。从无可分,亦无可合。随机得益,随益立名。上根一闻,顿了自心,圆修道品,即名为宗(此约后世说,当初但只圆顿教耳)。中下闻之,进修道品,渐悟真理,即名为教。及至像季,法流此土,人根聪利,多得闻持。率①以记诵讲说为事。衲僧本分,向上一着,实悟亲证者少,说食数宝者多。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,阐②直指人心之法,令人亲见本来面目。后世名之曰宗。既见本来面目,然后看经修行,方知一大藏教,皆是自己家里话。六度万行,皆是自己家里事。是以宗之悟解为目,教之修持为足。非目则无由见道,非足则不能到家。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,相合而不相离也。至于南岳天台,其究竟指归,大略皆同。故传灯指月二录,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。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,而列于习禅。是古之具眼③知识,以宗教为一贯矣。及至曹溪以后,禅道大行。不立文字之文字,广播寰区④。解路日开,悟门将塞。故南岳青原诸祖,皆用机语接人。使佛祖现成语言,无从酬其所问。非真了当,莫测其说。以此勘验,则金鍮立辨,玉石永分。无从假充,用闲法道。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。自后此法日盛,知识举扬,唯恐落人窠臼⑤,致成故套,疑误学者,坏乱宗风。故其机用愈峻,转变无方,令人无从摸索。故有呵佛骂祖,斥经教,拨净土者(如此作用,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,曰超群出众太虚玄,指物传心人不会。认做实法,则罪同五逆矣)。以此语言,剿⑥人情见,塞人解路。根熟者直下知归,彻悟向上。机生者真参力究,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。良以知识众多,人根尚利。教理明白,生死心切。纵未能直下了悟,必不肯生下劣心,认为实法故也。今人多是少读儒书,不明世理。未穷⑦教乘,不解佛法。才一发心,便入宗门。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,亦学古人举扬,不论法道利害。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,个个认为实法。或有于今人举处,古人录中,以己意卜度⑧出一番道理,总不出按文释义之外,便自谓彻悟向上,参学事毕。即处知识位,开导后学。守一门庭,恐人谓非通家。因兹禅讲并宏,欲称宗说兼通。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,竟作释义训文之言。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,反成表法喻义之说。以教破宗,以宗破教。盲引盲众,相牵入火。致使后辈不闻古人芳规,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。古人语言绝未晓了。衲僧本分,何曾梦见。今将宗教语言意致,略为分别。用冀⑨唯得其益,不受其病也。何谓宗何谓教。演说之,宗教皆教。契悟之,宗教皆宗。教固有宗,宗亦有教。教家之宗,即实相妙理三德秘藏,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着也(此对宗说,故以体为宗,若就教论,即名为体,教中之宗,乃是入体之门,不堪与宗之向上一着对论)。教家之教,即经论所说文字语言,及法门行相。无不皆诠⑩妙理,皆归秘藏。亦犹宗家之机锋转语,种种作用也。但教则未悟亦令解了,宗则未悟不知所谓为异耳。宗家之教,即机锋转语,扬拳竖拂,或语或默,种种作用,皆悉就彼来机,指归向上。是转语等,乃标向上。真月之指。非转语等,即是向上真月。倘能依指观月,则真月直下亲见。所见真月,方是宗家之宗。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,不求契悟,唯学会透。是认指为月,不复知有真月矣。惜哉。又教则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犹如圣帝明诏,万国钦崇。智愚贤否,皆令晓了,皆须遵行。有一不遵者,则处以极刑。佛教有一不遵者,则堕于恶道。宗则独被上根,不摄中下。犹如将军密令,营内方知,营外之人,任凭智同生知,亦莫能晓。以此之故,方能全军灭贼,天下太平。军令一泄,三军倾覆。祖印一泄,五宗丧亡。未悟以前,只许参究话头,不准翻阅禅书。诚恐错会祖意,则以迷为悟,以假乱真,即名为泄,其害甚大。大悟之后,必须广阅祖录,决择见地,则差别智开,药忌明了。尚须历缘锻炼,必使行解相应,方可出世为人,宏阐宗风。今人不教人力参,而为人讲演。使其开解路,起卜度,以己见会祖意,依稀仿佛,想个义理。全体是错,便谓就是。直饶不错,只是泥龙画饼,岂能致雨充饥。所以宗须真参,方有实益也。未开眼者,闻其讲说,喜出望外。其有具眼者,必痛彻骨髓矣。如此宏宗,徒有大损,毫无实益。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,相邀共战,其不自殄灭⑾者鲜矣。由是假充悟道者,不胜其多。坏乱佛法者,实繁有徒矣。又教则以文显义,依义修观,观成证理,令人由解了而入。故天台以三止三观,传佛心印也。宗则离文显意,得意明心,明心起行,令人由参究而得。故禅宗以直指人心,传佛心印也。又经教所说因果修证,凡圣生佛,事理行相,历历分明。若能修因,自然证果,超凡入圣,即众生而成佛道矣。既得此事,则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,岂待外求。宗门所说,总归本分,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(此理即也)。若得此意(此名字及观行初心也),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,而起修因证果,超凡入圣,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矣(此观行至究竟也)。所以古德大悟后,有三次七次阅大藏经者(汾州无业,三终大藏。育王知微,大慧杲门人,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,七终大藏。见育王山志)。有以坐看为不恭,跪读行披立诵者(栖贤湜三终大藏皆如此。)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(永明寿,首山念)。有看经唯恐打差(差音叉去声,异也)。贴帖子于方丈门首,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(仰山寂)。有持观音圣号者(明教嵩,日诵十万观音,世出世间经书,不读而知。又华林觉常念观音,遂感二虎常相依附)。有持准提神咒者(金华俱胝和尚)。有日课百八佛事者(永明寿,一部法华,亦在百八之数)。有对立像不敢坐,对坐像不敢卧者(大通本,又凡食物以鱼胾名者,即不食)。有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者(百丈海)。至于念佛求生西方,则多不胜数也。良以百丈乃马祖传道嫡子,其开示有云,修行以念佛为稳当。又所立清规,凡祈祷病僧,化送亡僧,皆归净土。故五宗诸师,多事密修也。多有久历年所,躬行苦行(如沩山作典座,雪峰作饭头之类)。无非欲圆满六度,自利利他。类皆重法如宝,轻身似尘。绝不似今人之轻慢古今,亵黩⑿经论也。是知宗为前锋,教为后劲。其所办是一事,其所说是一法。但以语言施设,门庭建立不同。门外汉不知其同而不可合,异而不可离之所以。妄用己见,强作主宰。不是互谤,便是混滥。互谤之过,愚或能知。混滥之愆⒀,智犹难晓。盖以归元无二,方便多门。宗家方便,出于格外,所有语言,似乎扫荡。未得意者,不体离言之旨,唯噇⒁出酒之糟。在宗则开一解路,不肯力参。在教则妄学圆融,破坏事相。唯大达之士,双得其益。否则醍醐⒂甘露,贮于毒器,遂成砒霜鸩毒⒃矣。教虽总明万法唯心,然须就事论事,事理因果,毫无混滥,原始要终,不出唯心。宗家的实⒄商量,亦复如是。若举扬向上,虽指尽世间法法头头为问。答时总归本分,绝不就事论事。所谓问在答处,答在问处。纵有似乎就事说者,意则在彼而不在此。若认作就事者,即白云万里矣。的实商量者,禅书不录。所录者皆属本分话。若欲知者,必须广阅群书。否则看万善同归集,及净土十要中禅匠著述,亦可见其梗概矣。克论佛法大体,不出真俗二谛。真谛则一法不立,所谓实际理地,不受一尘也。俗谛则无法不备,所谓佛事门中,不舍一法也。教则真俗并阐,而多就俗说。宗则即俗说真,而扫除俗相。须知真俗同体,并非二物。譬如大圆宝镜,虚明洞彻,了无一物。然虽了无一物,又复胡来则胡现,汉来则汉现,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。虽复群相俱现,仍然了无一物。虽复了无一物,不妨群相俱现。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,专说了无一物。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,详谈群相俱现。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,不弃事修。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,还归理性。正所谓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事理两得,宗教不二矣。教虽中下犹能得益,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,以涉博故。宗虽中下难以措心,而上根便能大彻,以守约故。教则世法佛法,事理性相,悉皆通达,又须大开圆解(即宗门大彻大悟也),方可作人天导师。宗则参破一个话头,亲见本来,便能阐直指宗风。佛法大兴之日,及佛法大通之人,宜依宗参究。喻如僧繇⒅画龙,一点睛则即时飞去。佛法衰弱之时,及夙根⒆陋劣之士,宜依教修持。喻如拙工作器,废绳墨⒇则终无所成。教多显谈。宗多密说。宗之显者,如达磨云,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马祖云,即心即佛。百丈云,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。心性无染,本自圆成。但离妄念,即如如佛。此则与法华楞严诸大乘经,毫无异致。总之六祖前多显,六祖后多密。愚人不知宗教语言同异之致,每见宗师垂问,教家不能加答。遂高推禅宗,藐视教典。佛经视作故纸,祖语重愈纶音21(纶音即圣旨)。今之欲报佛恩,利有情者。在宗则专阐宗风,尚须教印。在教则力修观行,无滥宗言。良以心通妙谛,遇缘即宗。柏树子,干屎橛,鸦鸣鹊噪,水流花放,欬唾掉臂22,讥笑怒骂,法法头头,咸皆是宗。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,反不足以为宗耶。何须借人家扛子,撑自己门庭。自家楩楠豫章23,何故弃而不用。须知法无胜劣,唯一道而常然。根有生熟,虽一法而益别。然则教外别传之说非欤。曰,言教外别传者,令人于指外见月也。又宗家提持,超越常格之外,名为教外别传。然此四字,埋没多少豪杰,今为道破。对教说,则曰教外别传。机锋转语等,亦是教。对宗说,则曰机锋转语外别传。庶24不至辜负佛祖,徒造口业矣。若真佛教不能传佛心印,则已得别传之迦叶,阿难,马鸣,龙树,当另宏别传之法,何用结集三藏,注经造论为哉。宗须教印者,如木须从绳则正也。予尝劝一狂僧念佛。彼言衲僧鼻孔,三世诸佛尚摸不着,用念佛作么。予曰,若真摸着三世诸佛摸不着的鼻孔,尚须步步随着三世诸佛脚后跟转。倘不随三世诸佛脚后跟转,则摸着者非衲僧鼻孔,乃阿鼻地狱铁床铜柱上火孔也。达磨云,二百年后,明道者多,行道者少,说理者多,通理者少。智者示登五品。南岳示证铁轮。故知今人于宗教二门,开眼尚难,何况实证。其有慈悲愿深,生死心切者,宜随远公,智者,永明,莲池,专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也。书至此,有傍不甘者呵曰,佛法广大如法界,究竟如虚空,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。安用汝许多落索,分疆立界为。予应之曰,妙性虽离名相,名相岂碍妙性。虚空法界虽无疆界,疆界岂碍虚空法界。吾欲舍东往西,必须定南辨北。庶几方向不迷,措足有地。又恐己见错谬,欲请正于达人。是跛夫之路程,非轮王之舆版(舆版即地舆图)。若夫通方开士,过量大人,世法全是佛法,业道无非佛道。祖意教理,佛经禅录,本自融通,有何混滥。尽吾之智,不能测其境界。竭吾之力,不能窥25其藩篱。吾之鄙论,姑26就吾之鄙机言耳。子何以迦楼罗王之飞腾,用责于蠓螟蚊蚋,而令其齐驱也哉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二 书二)
注解:
①率(shuài):引导;劝导。
②阐(chǎn):开;开辟;开拓。
③具眼(jù yǎn):有识别事物的眼力;有眼力的人。
④寰区(huán qū):天下;人世间。
⑤窠臼(kē jiù):门臼,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。比喻旧有的现成格式;老套子。喻指地狱;牢笼。
⑥剿(jiǎo):劳累;讨伐;消灭。
⑦穷(qióng):推究到极点.
⑧卜度(bǔ dù):推测;臆断。
⑨冀(jì):希望。
⑩诠(quán):解释。
⑾殄灭(tiǎn miè):消灭;灭绝。殄,尽;灭。
⑿亵黩(xiè dú):同“亵渎”。轻慢;不恭敬。亵,轻慢,亲近而不庄重。黩,随随便便,滥用。
⒀愆(qiān):罪过;过失。
⒁噇(chuáng):吃。
⒂醍醐(tí hú):酥酪上凝聚的油。佛教用以比喻佛性。
⒃鸩毒(zhèn dú):毒酒;毒药
⒄的实(dí shí):真实;确实;实在。
⒅僧繇(sēng yóu):即张僧繇。中国南朝画家。吴中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,一说吴兴(今浙江省湖州市)人。生卒年不详,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叶。梁武帝天监年间(502~519)曾任武陵王国侍郎,以后又任直秘书阁知画事、右军将军、吴兴太守等职。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,亦兼善画人物、肖像、花鸟、走兽、山水等。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,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,能收到“对之如画”的效果。他的“画龙点睛”传说颇为脍炙人口。
⒆夙根(sù gēn):前生的灵根。
⒇绳墨(shéngmò):木工打直线的墨线。喻法度、法律、准则、规则。
21纶音(lún yīn):帝王的诏令。
22欬唾掉臂(kài tuò diào bì):欬唾,比喻声音、谈吐,形容不费力气或时间短暂。掉臂,甩动胳膊走开,表示不顾而去。
23楩楠豫章(pián nán yù zhāng):楩楠,亦作“楩枏”;亦作“楩柟”。黄楩木与楠木,皆大木。喻栋梁之材。豫章,亦作“豫樟”。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名,有的记载说即今之樟树,比喻栋梁之材,有才能的人。
24庶(shù):但愿;或许。
25窥(kuī):从小孔、缝隙或隐蔽处偷看。
26姑(gū):暂且;苟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