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钱都好用,三宝门中的钱不好用
真正学佛人一定要真发心,有一丝毫虚假破坏功德
真正学佛人,一定要真发心,这个事情不能搞虚假。一丝毫虚假都不能够掺杂在里面,为什么?把我们功德破坏了。人生在世求什么?功名、富贵,假的!带不去,无非是造业。善业,不过是人天福报;恶业就是三途。而且决定是三途的业重、三途的业多,善业少,为什么?因为你现在还有恶习气,从这里看就知道了。虽然不再造恶了,但是那个恶的样子常常露在外面,自己不知道,别人看得很清楚,你那种“贪、嗔、痴”的样子、傲慢的样子、嫉妒的样子都还有,心不平。所以一定要晓得,莹珂比我们聪明、比我们有智慧,他知道他自己造的业,这就是智慧。所以他念佛是真干,真信、真愿、真念,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,不容易!为我们证明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,
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,到若七日,前面一到六是数目字,后头七不是的。那个“七”当什么讲?你念佛功夫圆满了,那天叫“七”。“七”是代表圆满。“七”的意思是从四方、上下、当中,这叫“七”。你念佛功夫哪一天念到跟佛有感应了,那一天叫“七”。有人一天成功了,有人二天成功了,决定会成就的,只要你真心念。
要常常想想:我还有哪些没放下?
感应快速,原因没有别的,就是放得下。念佛不能相应的,就是没有放下。要常常想想我还有哪些没放下。没放下的,自己能发现,不用别人说。别人也不会说你,说你生烦恼,还要跟你结怨仇,为什么?你不相信。所以,唯一让我们自己能觉悟的方法就是读经、听经。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,听经比读经更有效。读的时候没有读懂;听,听懂了。听经,反复听一部经都行。古圣先贤教导我们:这个方法是好方法,是妙法!一部经不断重复学习,好事!没有开悟,不换题目,为什么?求念佛三昧。得到念佛三昧之后,就有开悟的可能。这个例子古今中外都有,只是我们粗心大意没体会到。我们自己循着古圣先贤这条路子走,他走到了,我们一定也能走到。
[解] 狱火逼身,是为烧也。人若不于有生之年,预先修善,至命终时,方始悔恨。但为时已晚,后悔莫及。“豫”即预,为预先之义。
现在要觉悟,从今天起就要准备,再拖延,来不及了!你有这个念头生,这就是今天觉悟了。这个悟不是小悟,是大悟。悟了以后怎样?真干!真干就不会退,这个觉悟的意识会随着时日增长、深入,这是好事情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决定要脱离六道轮回,离苦要离“究竟苦”,“究竟苦”是轮回;“究竟乐”是极乐世界。为什么不去?是没搞清楚,半信半疑。真正搞清楚了,你决定去极乐世界,不再攀缘这个世间事了,这个世间事可以完全放下,像念佛堂堂主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,“放下身心世界,老实念佛就对了”。
……
真正的福报,是晚年有福报可享
要常常存着成全别人、不障碍别人,这个心好!这个心后面一定有福报,现在虽然困苦,将来一定发达,为什么?人心善。最怕的是有权有势,利用自己的职权、利用自己的势力欺负别人、压迫别人,这就造罪业了。
[解] 作善得福,造恶得祸,皆是自作自受。故云“身自当之,无谁代者”。
没有人代替。祸福无论大小都是“身自当之”,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全摆在眼前,要你能看得见、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
“壬二、善恶分明。”
[经] 善人行善。从乐入乐。从明入明。恶人行恶。从苦入苦。从冥入冥。谁能知者。独佛知耳。
谁能知道?佛知道。
[解] 从“善人行善”至“从冥入冥”六句,综合《会疏》及义寂师意,释曰:善人者种善因之人。来世生尊贵家,身形端正,缘境和美,身心适悦,是为“乐”。
“缘”是人事环境,“境”是物质环境。人事环境和,家和万事兴;物质环境美,“身心适乐”,这乐!那是什么原因?是种善因得来的果报。我们不要羡慕别人,要好好修自己。这种福报看起来是不错,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,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,以后麻烦可大了!这在我们现前看到了。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,发大财的、做大官的、有权有势的,全是过去种善因的人,这一生他们得的果报,我们看到了。这一生他们的为人、他们的存心、他们如何待人接物,跟过去的因不一样,“财、色、名、利”贪而无厌、巧取豪夺。那这一生福报享完怎么办?来生三途去了,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!远远不如生在贫穷人家,能有德行,好学、上进,晚年福报现前,这个好!
晚年没有福报,人真可怜。年轻人没有福报无所谓,他有体力,他能熬得过去;老人不行。什么是真正的福报?中国人懂得,外国人真不知道。你看中国过去的社会,你就晓得中国的智慧,中国人把享福放在晚年。
小孩从小严加管教,培养有能力辨别是非、善恶
小孩从小严加管教,让他培养一个有能力辨别是非、善恶,有这个能力抉择善恶,善的,我选择;不善的,我拒绝,他有这种能力。自己再苦,也不会起个念头去占别人一点便宜,这是不义,不能干。换一句话说,从小要锻炼他,依着佛法的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,不杀生、不偷盗,小孩不淫欲,“淫”包括过分,饮食起居都不可以过分,宁愿欠缺一点,不要过得太好。严加管教,奠定德行的基础。稍稍长大,在中国古时候,十三四岁求学了。十二岁之前属于扎根,虽然学了一些东西,那是文字,实际上还是着重在清净心、纯厚的德行,着重在这里。十三四岁,慢慢懂事了,这个时候才修学问。到弱冠二十岁,就很有成就了,参加国家的考试,拿到学位,从前叫功名,现在叫学位。教育完全是你自己家庭负责任,学位是考取的。县考是秀才,考取秀才,你的生活就有保障了,国家给你生活待遇,在古时候都是粮食。你看《了凡四训》,考取秀才了,一年国家给他八九十石的粮食,八九十石,一家吃不完了,他卖了可以做别的事情。省考是举人;国家考的叫进士,进士是最高的学位。学位越高,国家给你的俸禄越多,不做官也有。所以古人愿意读书,读书可以不要去操心做这些劳作,国家供养他、供结他,只要他自己安分守己,他不会受冻、不会受饿,他的生活很正常。
讲缘分的人都随缘、不攀缘;有缘就做,没有缘不求
[解] 复又明达,乐善好施,是为“明”。
“明”是智慧,“达”是通达,人情世故他通达了,这叫“明”。
[解] 若更多作善业,勤修福慧,乃得生天。
这一类的人真有,而且怎么样?不在少数。他明白这些事实真相,认为人间还是太苦。有缘,世间法受了佛陀的教诲、佛教的影响,都讲缘分。讲缘分的人都随缘、不攀缘,有缘就做,没有缘不求。诸葛亮早年年轻,在家里种地、读书,没有缘,一生喜欢做隐士;刘备三顾茅庐,诚心诚意去礼请他,这是缘。一而再再而三,这缘成熟了,为了感恩,不能不出去,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,给大家做个好榜样。有缘要做好样子,不能做坏榜样。做坏榜样,造恶业;做好榜样,做善业,善恶业都是随缘。这生天。
[解] 其更善者,则念佛生西等等也。
这是最善的。佛陀应现在这个世间、在地球上,为什么?他来干什么的?只为一桩事情——帮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,佛就为这个事情出现的,不为别的。离苦得乐,离苦要离“究竟苦”,就是永远离苦,生生世世与苦划界限了,永远离开了;得乐要得“究竟乐”。“究竟苦”是六道轮回,离开六道轮回才叫真的离苦;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正得乐,要不然这个世界为什么叫“极乐”,这把苦、乐的标准标示出来了。
用什么东西来统治?用教学
[解] 是云“从乐入乐,从明入明”。
明白人干明白事,现在得乐了,将来更乐。世间善恶都苦,做了帝王,他不苦吗?日理万机,就是他的事情太多,这个国家大大小小事情都要找他,他负总责任。官员贪赃犯法,国王有没有罪?有罪!为什么?你任用他的,你要背因果责任。你任命这些官员,他能够积善修德,你也有功德,你也是积功累德;他要是造作恶业,恶业你有一份。不是好干的!得财富了,是福报;财富怎么样去用?那是智慧。没有智慧的人,把这些财富去造恶业,这就错了!
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,国家靠税收收入,税收是人民血汗。拿这个钱来造武器,这是错误!那也许说:我们没有国防,别人欺负我们。没有国防,别人不敢欺负你,为什么?他要来欺负你、来打你,整个世界的人都不服:那个国家没有国防,你怎么可以用武力去杀人?那你就犯罪。你有武力跟他对抗,这能打起来。我不要这个东西,永远不跟别人发生战争,用真诚的爱心、用和平来治国、平天下,带给整个世界安定和谐,会得到人民的支持。
用什么东西来统治?用教学。每个人都教好了,每个人都有智慧、每个人都有德行。外国如果真的来欺负的时候,你看中国历史,上天、鬼神都不答应。你真的要发战争,大概战争还没有爆发,灾难已经降临到你家里了,真的、不是假的,真诚能感动天地鬼神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过。当年佛在世,琉璃王为了报前世的冤仇,消灭释迦族。释迦族是在无量劫前跟他结的这个恶因,现在缘成熟了,果报现前。佛教化他的族人不抵抗,离开,躲到别处去。所以他们家的一族,这个释迦族翻过喜马拉雅山,就是西藏的后藏,在那个地方就落户了,没有再回去。释迦族的后人现在在西藏,两千五百年,这个方法好!我移居到另外地方,他们翻越喜马拉雅山;琉璃王的军队不肯,为什么?太辛苦了。绝对不用战争来解决问题,用智慧。
今生如果不修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 ,来生得不到人身
[解] 又恶人造恶业,种恶因,得恶果。故生卑贱之家,形容枯槁,饥寒交迫,逼恼身心,是为苦。
这苦是现世的苦。善恶是交替的,所以“祸福相承”。这一世的富人,来世变成穷人,他福报享完了,恶报现前了;今世的贫贱人,来世变成富人。贫贱是受过去造恶的罪报,罪报受完了,这一世当中他还行善,他没有作恶,不作恶就是善行,所以他来生比这一生一定要好。真正能得人身,那是过去生中修过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;过去生中没有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的种子,得不到人身。这又告诉我们:善不能不修;恶不能不断。断恶修善是智慧,是觉悟的人、是明白的人;迷惑颠倒的人,他不懂,他不肯这样做。造恶、造善,互相交替;果报,受苦、受乐也是互相交替。真正看穿了,所以他念佛求生净土,为什么?这个地方的苦不是“究竟苦”,乐不是“究竟乐”,苦会变成乐,乐会变成苦。享福的人造业,福享尽了,来生受苦;受苦的人,苦、罪报受尽了,他还有福报,福报现前,他离苦得乐。但是享福当中又会造罪业,“祸福相承”,善中有恶,恶中有善,福中有祸,祸中有福,不究竟!佛法讲的苦、乐,是讲究竟。
什么钱都好用,三宝门中的钱不好用
[解] 复愚昧无知,不信正法,不行善事,是为冥。
“冥”是糊涂、是愚昧。
[解] 倘更多作恶业,死堕恶道,故云:‘从苦入苦,从冥入冥’也。
每况愈下,他不能向上提升,必须是苦受尽了、罪业都消掉了(罪业是苦报在消罪业)。地狱罪业消了,他到恶鬼道;在恶鬼道里面消的是轻一点的罪业,罪业又消掉了,他到畜生道;到畜生道多半是还债。所以,佛经上有所谓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”,出家修行人,自己不从事于生产事业,接受十方供养。十方供养你,是希望成就你。你成就,他有福;你没有成就,那你负债。你欠他的债,他的供养变成债务,这个债要还。怎么还?变畜生还。在古时候畜生服的劳役很多,牛耕田、马拉车、狗给人守门,像这鸡鸭,是把身体供养给他做食品,全是还债!你欠的多,生生世世还不完,怎么办?!
所以,什么钱都好用,三宝门中的钱不好用。戒律上很清楚,杀生这个恶因重,偷盗比杀生还严重,偷三宝物比杀生还严重。既然是三宝物,我们不要管他这个寺庙出家人他是持戒还是犯戒、他是修行还是不修行,于我们不相干。只要看到这是寺庙的财产,你就不要碰它,为什么?寺庙财产是通十方的,叫十方常住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出家人都有份,你怎么还得清?中国国家的财物,你要是非法取得,你的债主是十四亿人,还能还得清;出家人的人数是没办法计算的,地球上你能算得出来,要算十方一切法界,就算不清了。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佛家的道场、所有的这些出家人,人人有份,你怎么敢动它?世尊给我们讲道理,不是随便说的。所以出家人的财物,决定不能动他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印光法师文钞选读
复马契西居士书一
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,即是敦行孝友,务尽伦常。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居心动念,不干邪僻,并及虚伪。与人做事,克尽厥职①。遇有缘者,劝令入道。其种种行相,不须具标,但勤看印光文钞,及安士全书自知。须知为佛弟子,凡所作为,必须超过世俗所行,方能自己得真实益,令他相观而善。若口说修行,心怀不善。于父母兄弟,以及一切世人上,未能尽其本分。如是之人,名为假善人。因地既伪,实益何得。圣贤之学,皆从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而始。况欲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者乎。格物致知,当看四书蕅益解重刻序,及袁了凡四训序。昔白居易,问鸟窠禅师②。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。窠曰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白曰,这两句话,三岁孩童也会恁么道。窠曰,三岁孩童虽道得,八十翁翁行不得。须知此语,乃一切学佛法人之总关切要语。诸恶众善,皆须在心地上论。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。心地上了不起恶,全体是善。其念佛也,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。欲得心地唯善无恶,当于一切时处,主敬存诚,如面佛天,方可希企。心一放纵,诸不如法之念头,随之而起矣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二 书二)
注解:
①克尽厥职(kè jìn jué zhí):能够做好其职务分内的事。厥,他的;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②鸟窠(niǎo kē)禅师:名道林,唐杭州人,九岁出家,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。至京师谒径山道钦禅师而契悟心要。后南归,见秦望山有长松,枝叶繁茂,盘屈如盖,遂栖止其上。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。有鹊巢于侧,人又曰鹊巢和尚。元和年中,白居易出知杭州。闻师之道,见师栖止巢上,乃问曰:师住处甚险?师曰:太守危险尤甚。曰:弟子位镇山河,何险之有?师曰:薪火相交,识性不停,得非险耶。曰:佛法大意如何?师曰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曰: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。师曰:三岁童儿虽道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居易颔叹,数从问道,穆宗长庆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,敕谥圆修禅师。见传灯录四,稽古略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