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警惕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

分类:
净土、念佛
作者:
来源:
净土释疑网
2014/04/08 14:11
浏览量:

摘自净空法师《2014净土大经科注》第25集 2014年4月5日讲于香港

 

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是自己的知见

 

  【解】如是方便直截,殊胜希有,乃十方世界之所无。

  确实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这个事情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一定要把极乐世界抓稳。

  国内有个同学给我发个信息,不长、短短的。他说:最近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,很多居士一窝蜂的跟着跑了。第一个,念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(出现在东北、河北地区)另外有三字念佛法(出现在贵州),自称三个月就能功夫成片;在念佛时加上呼吸、观想,都是自己的知见。他来问我:“这种现象是因缘为何?我们如何看到这桩事情。”

  我在此地答复他一下:我们要依蕅益大师,我们要依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,我现在专一这部经,这部经上没有的,我不相信,我也不说话,没有说话的必要。我要说话,我还承认它是真的跟他辩论;我不说话、不理它,没事!我修我的,他修他的,将来到极乐世界,看看有没有他的极乐世界的席位。阿弥陀佛讲堂上贴的有名字,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上也有名字,不会错的。

  世尊灭度之前告诉我们“四依法”。“佛在世,我们依佛;佛不在世,我们依靠谁?”佛教我们四句话,第一个“依法不依人”,“法”是经典,要依靠经典;“人”,就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方法,这个不能依!我们要依经典上有的。经典,还要依是不是真的经典,伪造的经典不能依。标准是什么?《大藏经》。《大藏经》上有的,可靠;《大藏经》上没有的,不可靠。

  会集本是根据《大藏经》上会集的,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原本,那这就可以相信,就是佛所说的,没有一句话是人加进去的,甚至于没有一个字是人把它改动了,没有!字字句句经典原文,重新编排组织,成为会集本,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,带给现代学者许多方便。否则你要读五种原译本,很麻烦,数量太大;现在读这一本,五种原译本里头有的经文全都在此地,没有漏掉。

  【解】故知极乐同居,胜于十方佛土。

  超过我们这里。极乐世界超过在娑婆,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刹土。

 

婴儿从才生下来一直到三岁的教育最重要

 

  【解】又带业往生,仍属凡夫,但无退转,一生成佛。故往生同居,亦即圆生四土也。

 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!我们是带业往生的,带业往生就是凡夫;成圣要断惑。小乘初果就算是圣人,“见思烦恼”的“见烦恼”断尽了,才能证得初果。我们一生做不到,我们只能到极乐世界去断惑。那个地方断惑快、往上提升很容易,为什么?那个地方没有恶缘。

  就像中国古代童蒙养正母亲教育婴儿,婴儿从才生下来一直到三岁,这一千天,妈妈要把孩子看好,所有一切,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(我们今天讲一切负面的,不是正面的),不能让他看到、不能让他听到、不能让他接触到;他能够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的统统是正面的。这个一千天的熏陶管用!古人有一句谚语说,“三岁看八十”,这三岁的熏陶,到他老(八十岁)都不会改变,这力量太大了!所以扎根教育是从小孩一出生,三岁之前,不是三岁之后;三岁之后已经学坏了,你教不了了。

 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好像慈母,把往生的人都看得紧紧的。他看到的、听到的、尝到的、闻到的、接触到的,统统是正法;不可能在那边产生邪思、邪念,不可能!念头都不可能,这负面念头都没有,哪有负面的行为?!

  这个地方是培养、教化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的好老师,极乐世界在培养这个老师。这个老师毕业,就是佛陀,每个人都拿到“佛陀”的学位。佛门里面,“佛陀、菩萨、罗汉”是三个学位的名称。最高的学位是“佛陀”;第二个学位是“菩萨”;第三个学位是“阿罗汉”。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决定拿到“佛陀”的学位;拿到“阿罗汉”、拿到“菩萨”,不能离开极乐世界。

  在极乐世界,虽然是罗汉、菩萨的身份,如果你慈悲心重,想到娑婆世界,在这儿住了很久,很多家亲眷属,想去帮帮他的忙行不行?行!帮完了,回到极乐世界去,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,道理在此地;常住在这个世间,没有证到三不退,会被染污、会退转。所以暂时来教化可以,事情完了,赶紧回到极乐世界。所以往生一定是一生成佛。

  “故往生同居,亦即圆生四土也”,生到极乐世界,四土统统有份。四土、三辈、九品,正好像学校读书的级别不同,他不断的上升,他不会后退,永远没退转。上升有快慢不同,有勇猛精进的,他上升快;有喜欢安乐的,不是那么很用功的,他也上升,上升速度慢一点。极乐世界,他在享乐,所以他慢一点而已。但是看到许多人精进,我相信他也受感染了,他也会非常精进,凡圣同居土!我们再看方便有余土。

  【解】㈡方便有余土。若人念佛功深,

  这讲功夫。你看蕅益大师说:能不能往生,决定在“信、愿”之有无(有信、有愿,决定往生);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浅深(现在讲功夫了)。生凡圣同居土的功夫浅,只是把烦恼伏住了、没断,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。

  日常生活当中自己要提高警觉,“六根”接触“六尘”境界,只生阿弥陀佛这个念头;念头起来,阿弥陀佛!念四字、念六字,没关系。有人问过我到底念四字还是六字,都可以。

  莲池大师当年在世,有人问他老人家:你老人家教人念佛,怎么念法?他说:我教人念佛念六个字——南无阿弥陀佛。人家问:你自己呢?我自己念四个字。为什么?我决定要往生,决定往生就不要客气了,经典上讲的“执持名号”,名号就四个字——阿弥陀佛,这听话!“南无”等于说客气话,“南无”是皈依的意思、皈命的意思、恭敬的意思,这不必加了。他劝人,为什么加?因为他未必求往生,不求往生,加这两个字好,恭敬阿弥陀佛、礼拜阿弥陀佛、皈命阿弥陀佛,跟阿弥陀佛结缘,不一定这次能去。假如真正发心这一生要去,就学莲池大师四个字,不念六个字,越简单越好,大道至简!就这四个字就能出离六道轮回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。莲池大师给我们表法,这个还能错得了吗?!第八代的祖师(净土宗),蕅益是他的学生,是第九代的祖师。

  蕅益大师是莲池的私淑弟子,他修净土的时候,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,怎么办?莲池大师有留下来的《疏钞》,他也是一门深入,依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;他自己也写了一部《要解》,那是《疏钞》的精华篇,太难得了!《疏钞》的内容非常丰富,《要解》的内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师说“即使古佛再来,给《阿弥陀经》写一部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。”你看像“信、愿”就是“发菩提心”,没人说过,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这个说法。我们都疑惑:很多人是念佛了,没发菩提心,那不能往生。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,就有疑惑。他一解释,我们疑惑没有了:原来“真信、真愿”就是“发菩提心”解得多好啊!有真信、有真愿,然后“一向专念”,净宗的行门圆满具足,没有一个不往生。

  我们自己好好修学这个法门,我们也劝人修学这个法门。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,有经典、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依据、给我们做证明。这是“念佛功深”,下面说:

 

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不动心,学锅漏匠准能成就

 

  【解】以离杂乱之心,

  这个“离”很重要。

  【解】专念一句名号,心口相应,

  心里头想着佛,口里头念佛的名字;或者心里头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,也很好!心里想着字,口里念着这个字、念着佛号。

  【解】字字分明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

  “事一心”,把“见思烦恼”念掉了。怎么知道念掉了?这里写的“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”,心上真正有佛,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,“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”。

 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“都摄六根”是把见色闻声、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。不是教你不看、不听。

  下面说“以离杂乱之心,”这个“离”很重要,“专念一句名号,心口相应,”心里头想着佛,口里头念佛的名字,或者心里面也想“阿弥陀佛”四个字,也很好,心里想着字,口里念着这个字,念着佛号,心口相应,字字分明,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。

  【解】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如是念佛,名事一心。

  事一心,把见思烦恼念掉了,怎么知道念掉了,你看这里写的,“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”心上真正有佛,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,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。“都摄六根”是把见色、闻声、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,不是叫你不看不听。你能看,你能听,凡夫把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,这叫错了,被染污了;看得清楚,听得明白,不放在心上,没有染污。心上呢?心上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,这就是事一心。念佛没有间断,工作的时候需要用思维,就把佛号放下,认真去工作,工作完毕之后佛号就提起来,这都叫做无有间断。

  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,我们非常适用,他教锅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,不分昼夜。什么时候累了,什么时候休息去,什么时候休息好了,马上接着再念。他念三年,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,没有病痛,站着走的。走了之后,这寺庙周边还有些念佛居士,帮他到观宗寺去报信,请谛闲法师来帮他办后事。这一去一来三天,他站三天。站着往生我们听说过,古来传记里头有记载过,但是往生之后站三天没听说过,大概他是第一个人,往生之后还站三天,真难得了!

  锅漏匠不认识字,一生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,苦不堪言,他是怕苦,出家念佛,也不知道有这个好处。谛老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告诉他一直念下去,将来准有好处。这个人老实,他也不问,反正师父说有好处,大概一定有好处,不问,就老实念。

  如果我们学锅漏匠,心也是定的,绝不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,你一听别人的,心就动了乱了,那就毁掉了锅漏匠老实,三年不出庙门就像闭关一样,他那个庙是破庙,没人住的,是个小庙,乡村里头的,也只几间房子而已,应该都很破旧,住在那里仅仅可以遮蔽风雨,一个人修行足已,一句佛号,太方便了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念,不分昼夜。

  【解】若达此境界,虽不求断惑,而见思烦恼,自然断落,

  真的念佛往生的人,念到这个功夫,阿弥陀佛来接引你,一定是先用光照你,佛放光照你,你被佛光注照,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,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《阿弥陀经》说一心不乱是非常有道理的,梵文原文上没有这个意思,梵文是原文是一心系念,不是一心不乱,有人看到一心不乱,觉得这个太难做到,大概我做不到,一心系念,这就比较好一点,想想我可以做到,实际上做到一心系念,佛来接引时光一照,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,所以鸠摩罗什大师没翻错,玄奘大师是依照经文,是因上说的,罗什大师是果上讲的,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,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,玄奘大师翻的本子虽然忠实可靠,可是中国修净土的,还是念鸠摩罗什的《阿弥陀经》,没有人念玄奘大师的,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,搞明白,见思烦恼自然断落。

  【解】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,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。

  见惑断了生下品中品,思惑要是断了,上品,这是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。下面再给我们介绍实报庄严土,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境界。念老介绍的文字长,我节录的也不少,为什么?他东西太精彩了。我们还是看他的原文,一百八十七页倒数第五行.

 

无论顺境、逆境如如不动,这有功夫,就是念佛三昧

 

  【解】㈢实报庄严土。若忆佛念佛,历历分明,行住坐卧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,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,是名事一心。

  这是生方便有余土的,这个都是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,我们自己在现前就能够估计,我到极乐世界大概是什么样的品位,完全看现在的功夫,

  【解】事上即得,理上未彻,属定门摄,未有慧故。

  智慧没开,他是属于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功夫浅深也是千差万别,我们重要的,是要把我们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断向上提升。在什么地方见功夫?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,见色、闻声,看到外面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、会不会对外面境界生起贪着。会起心动念,没有贪着,这功夫就不错了,顺境没有贪着,逆境没有怨恨。如果是不好的境界,别人毁谤你,别人侮辱你,别人陷害你,你听到了、你看到了,心里生怨恨,你就被境界转了,你生烦恼了。

  喜怒哀乐都是烦恼,中国人讲七情五欲,接触境界会生七情五欲就错了,能不生七情五欲,这就有了一点功夫了。功夫深厚的人,无论什么境界,顺境、逆境如如不动,不为境界所转,不受境界的干扰,这个人有功夫,这就是念佛三昧。

  得念佛三昧时间久了,不但不生烦恼,生智慧。顺境生智慧,逆境也生智慧。慧是什么?照了事实真相。照了事实真相之后,会生起大慈悲心,怜悯那些造罪业的众生,为什么看到他们的果报,你不但不怨恨他,你还会发心怎么样救他,怎么样让他少受一点苦。

  有人造作重业他自己不知道,造的好像很少,没有什么,小事情,但是影响很大。最大的影响无过于断众生的法身慧命,你看看造谣生事,念佛的时候劝人要在佛号上加个什么“天元太保”,这好像很容易、很浅显,可你把那个人本来是念佛是如法的,现在变得不如法了。本来可以往生净土的,现在又搞六道轮回了,这个责任谁负?

  断人法身慧命比杀他的身命的罪还要重,为什么?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。他得人身、闻到正法,你把他改变走邪道,这叫迷惑颠倒,自己迷了还害别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报。如何帮助这个人回头,这是功德事情。

  什么叫老实?什么叫听话?遵循经典上的教诲就是老实、就是听话。自己自作聪明要想一套方法,那是错误的,那是决定不许可的,所以“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”经典五种翻译不一样,三种会集本也不一样,看它经文的意思,意思一样,语言文字不一样没关系。

  古大德看到《无量寿经》五种原译本,里面有很大的差别,所以判断,这些本子都是从梵文本传到中国来的。最明显的愿文,五个本子里头,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,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,有一个本子三十六愿。这就是说明,翻译决定不能翻成这样的,这太明显了;而且是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经文。所以古大德说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《无量寿经》,至少讲过三遍,这三遍都被记录下来了,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,那么会集就有必要了。

  会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,要把四十八愿、二十四愿、三十六愿合起来看,有相同的、不相同的,相同的三个本子取一个本子,另外两个本子不取它;不相同的,那个地方不相同再加上来,要做成一个完整的本子。

  要知道世尊当年讲经,时间不一样,听众不一样,处所不一样,环境不一样,所以他说经的时候就有差别,不是每个话完全相同的,可是意思相同,这就是“依义不依语”。意思相同就可以,语言不同,翻译文字不同没关系,最重要经的义理。

  第三个教给我们“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什么叫“了义”?能帮助我离开六道轮回,帮助我证果,这是“了义”。我学这个法门我能够得到,这叫“了义”;我没有办法做到,对我就是“不了义”。所以“了义”、“不了义”因人而异,上上根人《华严》,《法华》,是“了义”,下下根人一句阿弥陀佛是“了义”。这就是“了义”没有一定,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,我用这个方法,我一定会成就,这对我就是“了义”。

  第四个,“依智不依识”。“智”是我们今天讲理智,“识”就是感情,对人对事对物,对佛法的选择,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,感情,他学这个我也跟他学,他能成就,我不能成就,这就错了,他学那个法门能成就,我学这个法门能成就,个人都是了“义”。“四依法”。

  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告诉我们的,还有总的纲领,以谁为师?“以戒为食,以苦为师”。修行人无论在家、出家,要持戒,要不怕苦。苦有什么好处?出离的心强,不想在这个世界上住,一心向往极乐世界。如果这个地方的环境太好了,觉得还不错,极乐世界我还没看见,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,那就错了。所以世尊在世为我们表法,一生没有道场,过游牧生活;而且日中一食、树下一宿。树下只住一晚上,明天换一棵树,不要以为这个树很大很阴凉,天天都到这来,你对这里起了贪心了,舍不得离开了。所以戒律规定只住一晚上,第二天一定要找别的地方去,这就教你什么?没有贪恋。

  真正叫人自在随缘,做出最好的典范,衣服只有三衣。在印度,印度属于热带,三衣足够了,晚上三衣可以当被子盖,有一个具,叫尼师檀,那个就是垫被,垫在下面的,这么简单。

  印光大师是现代人,知道现代人的体力比不上从前人。佛陀在世都能够露宿,在野外过日子,那个身叫金刚不坏身,我们现在要学他,晚上到树下去坐一晚上,第二天就加护病房了,体力不许可,做不到,不能学。那怎么办?我年轻的时候想到,住小帐篷;学校念书的时候,童子军小帐篷,那个小帐篷可以遮蔽风雨,还可以常住,养成习惯了,能适应了,身体一定能健康。我们相信有三宝威神加持,问题是你要有真信、真正发愿,得佛力加持,过这样的生活,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,出离的心很强,念念都想往生极乐世界,这个就是道心强,世间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念头全没有了。我们跟世间人走两条路,他们走六道轮回,我们走西方极乐世界。

关键词:
念佛方法,念佛,天元太保,邪师说法,四依法,依法不依人,以戒为师,婴儿教育,如如不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