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定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佛教大学才会真正培养人才
摘自净空法师《2014净土大经科注》第65集 2014年6月22 日 讲于 台湾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:请坐!
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: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: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: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【经】其名曰。尊者憍陈如。
请看念老的集解:
【解】 “其名曰,尊者憍陈如”。“尊者”,梵语阿梨耶,译为圣者、尊者,谓智德具尊者,乃阿罗汉之尊称。
一般称“阿罗汉”都称他为“尊者”,他有智慧、他有德行。德行是持戒;智慧是他的心清净,清净心生智慧。“阿罗汉”是学位的名称。
在佛法里头,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清楚,佛法是佛陀的教育,英国汤恩比博士有说;在台湾过去方东美先生也告诉我,跟我说“佛教是教育”,佛教是无神论,宗教里面都有一个创造宇宙的真神,佛教里头没有。
佛教大乘里面告诉我们,宇宙从哪里来的、谁创造的?我们相信我们同学很多人读过《坛经》。《坛经》里面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了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他见性的时候说了五句话,那五句就是他的修学报告,现在大学里面叫毕业论文,那五句是惠能大师的毕业论文。说什么呢?说明心见性。“性”是什么样子,你说出来我听听,惠能大师就说出来了。第一句话说“何其自性,本自清净”,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,他是真正的清净。第二句话说“何其自性,本不生灭”,宇宙间一切法,佛法里面讲得清楚、讲得详细,佛法讲十法界、讲六道。一切法就是六道跟十法界,都是生灭法,有生有灭;自性不生不灭。所以它是真的,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自性就是真心,也叫真如,也叫本性。
学佛,为什么学佛?为了要把真心找出来。用真心过日子,你就叫成佛了。真心找到了,生活是用真心,工作用真心,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真心,用真心就是佛陀,明心见性的人用真心。所以宗门说“见性成佛”,见性的人就称为“佛陀”。佛陀是佛教里面最高的学位,你证得佛果了,号称“佛陀”,见性就称为“佛陀”。
自性不生不灭,他见到真相了,大乘也叫“实相”。“实”是真实,真实的相是“本自清净”、“本不生灭”、“本自具足”。
这第三句“本自具足”,“本”是本来,本来自己就具足。具足什么?释迦牟尼佛在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,这就是本自具足的内容。本自具足智慧,圆满的智慧,无所不知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,不是外来的。只要你明心见性,智慧就现前了。“德”是德能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人“五伦”、“五常”、“四维”、“八德”,这是德能。
中国人讲“道德”,“五伦”是道,“五常”、“四维”、“八德”是属于“德”。它从哪里来的?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,不是外来的。见性之后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自然跟道德相应,为什么?这道德透出来了。我们每个人都有,有如来一样的智慧,一样的道德。
那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现在被烦恼障碍了,被烦恼盖复住了,它透不出来。透出来是什么?是烦恼,也就是说,把智慧、德能变成了烦恼,这错了。
学佛目的就是要回归自性。我们要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之后,我们的智慧现前了,跟佛没有两样;我们的道德恢复了,也跟佛一样;还有相好。相好是什么?相好是我们的依报跟正报,正报是身体,依报是我们居住的环境。
那相好是什么样子?这一部《大乘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相好。天亲菩萨造《往生论》,为我们说明极乐世界二十九种相好。依报是我们居住的环境,环境说了十七种;正报是里面居住的人(人有老师、有学生),老师是阿弥陀佛,说了八种相好;学生,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四种相好。总共二十九种,无比的殊胜庄严,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。
极乐世界,生到那个地方去,不管什么样的品位,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阿弥陀佛本愿里头告诉我们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(阿惟越致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)。这不是我们修成的,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,让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证得阿惟越致。阿惟越致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不退转。三种不退转: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所以叫“圆证三不退”。我们同学要知道,我们这一生太幸运了,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?遇到这个法门一生可以成佛,不要等到来生。
河南南阳来佛寺的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。这是来佛三圣的永思集,这里面还有一片光盘。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往生的,去年正月往生的。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。他的师父非常了不起,就像谛闲老和尚一样。他二十岁出家,师父看到这个小伙子有善根,善根是什么?老实、听话、真干,具足善根。这个年轻人有福报。福报是什么?不是有财富、不是有地位。他有福,福报是真诚,真诚的人有福;恭敬,对人对事对物恭敬,难得,恭敬的人有福;第三个心地清净,也就是妄想少、杂念少。
这人是个孝子,是个好学生,老师遇到这样的人,不能轻易放过,要好好的教他,为什么?这个人一生能成佛,他具足成佛的条件。所以老师果然不错,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其他的什么都没教,教他这句佛号,嘱咐他一直念下去。他这句佛号就念了九十二年,没有拐弯,没有换别的法门,就是一句,老老实实地念这句佛号,念了九十二年。他是二十岁出家的,师父教他他就开始念,念到什么功夫?
我们在近代看到有一个例子,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做锅漏匠的徒弟。这个徒弟跟他从小在一起是玩伴,他们都生长在农村,可惜这个人家境清寒,没有念过书,也没有谋生的能力,所以学会锅漏匠补锅补碗。这个行业非常苦,比叫花子稍微强一点。晚年四十多岁,找到谛闲法师。谛闲法师出家了,看他不错,许多人尊敬他、供养他;他自己吃饭都成问题,所以就要求跟他出家。这个故事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,最后谛闲老和尚慈悲,确实收留了他。但是他不认识字,在寺院里头五堂功课不会做,日子不好过,人家瞧不起你;学讲经,不认识字。所以剃头之后没受戒,把他送到农村一个小废弃的寺庙,没有人住的,这样也是破烂不堪的小庙,让他住在里面。在附近找几个佛弟子,大概都是谛闲老和尚的皈依弟子,送一点米、送一点菜,照顾他。让他一个人在那念佛,就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,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,接着念,不分昼夜,锅漏匠真听话。
……
向海贤老和尚看齐。这个老和尚虽然一百一十二岁,他的体力、他的精神,大概只有四五十岁的人,这是没有一个不羡慕的。年岁大,他不老,什么活都干。临走的这一天,晚上走的,这一天从早到晚在菜园工作,拔草、浇水、平地搞到天黑。别人看到了,老和尚可以休息了,不要再搞了。他怎么说?搞完了,搞完了我就不搞了。那天晚上就走了。大家听这个话没在意,第二天想想老和尚是预知时至,表演给我们看的。晚上往生,白天这一天没休息,还干一天活。所以他的表法表得真周到。往生前二十天,看看自己的老同修,出家的道场,曾经住过的道场都去看一下,跟大家告别。
老和尚心地非常慈悲善良,给大家做出最好的念佛榜样。不妨碍生活,不妨碍工作,不妨碍应酬,没有丝毫障碍;心里头万缘放下,只有一句佛号,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他没有妄念、没有杂念,所以他念到功夫成片,一心不乱、事一心、理一心他全证得了。
诸位看这个光盘就知道了,这个光盘百看不厌,愈看愈欢喜。我们的学习班的同学非常认真地看,有人告诉我一天看五遍,一年下来差不多将近两千遍;这个功夫下得深,缘无比的殊胜。
做阿弥陀佛第一弟子,憍陈如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,把他摆在这里为什么?诸位读过很多佛经,你看到佛经里面列上首,几本书里头是憍陈如?都是舍利弗、目犍连。在这个法会上憍陈如第一,舍利弗、目犍连退后了,这什么意思?代表念佛法门是释迦佛的第一法门,学习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,也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。第一弟子哪有不往生的?!哪有不成佛的?!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。
【解】“憍陈如”,梵文全名,作阿若憍陈如。阿若是名,憍陈如是姓。译为华文是“了本际”、“知本际”,或作“已知”、“无知”(无知之义,非无所知,是知无之义)。
就是对于“无”他知道。“无”是什么?“无”是真相、是实相。“有”是假相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你知“虚妄”就是知“无”。知“无”怎么样?知“无”好处太多了,知“无”你就能放下了,你不会把它放在心上,为什么?它是假的,它是无,这个好。
知“无”人心是定的;知“有”,人心是浮动的,叫心浮气躁。所以知“无”是真智,真实智慧。
“本际”就是本性。“了本际”就是明心见性,知本际也是明心见性,明了知道了,见到性了。
【解】净影曰:“阿之言无,若之言智,证无成智,故曰无智。
隋朝小慧远法师,他注解《无量寿经》,叫《无量寿经义疏》。后人对他尊敬,不称他的名,称他居住的寺庙,叫净影寺,称他为净影大师。他在注解里头说“阿之言无,若之言智,证无成智,故曰无智”,真正知道“无”,怎么证得的?证得的方法,不是说古往今来,佛法过去无始未来无终,无始无终。一切诸佛菩萨修行证果都是一条路,菩提大道,这个路是什么?“戒、定、慧”。“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”。这个“慧”就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这叫成佛,都这一条路。
可是现在问题出现了,现在修行没有开悟的了、没有证果的了。什么原因?没有修定。为什么没有修定?没有持戒。戒没有了,哪来的定?!定没有了,怎么开智慧?!这是现在。所以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都不能成就。无论哪个法门,依“戒、定、慧”就能成就,舍“戒、定、慧”,不能成就。
现在“戒、定、慧”没人教了,老师找不到了,为什么没有老师?没有学生。真正依“戒、定、慧”修的也没有了,也找不到了,这个事情严重。
我上个星期在香港,跟大家讨论到这个问题,斯里兰卡要建一个佛教大学,我帮他们做。这个学校的预算,跟现前建造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,换句话说要钱很多。我告诉大家:钱财得来不容易,是十方信众他们供养的,如果这个大学将来不起作用,我们统统要背因果,这不是儿戏的。要怎样才能起作用?那就是这个大学,无论是哪个学系,一定是有戒、有定、有慧,这个大学才会真正培养人才。
那现在我们没学戒,所以至少这个学校,进入学校的门,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,至少要两年学戒,一年学小乘戒,一年学大乘戒,这是不得已,补习。希望这个学校五年到十年之后,所有进来读书的学生,一定像中国古代,五年学戒。他们一进入这个大学的时候,先学五年戒律,然后才能专学经论;没有五年学戒,决定不能让他上课,这个样子,佛教才能够兴旺起来。
大乘戒律我知道只有一个,台湾的果清法师,我们也有很好的关系,他是台中李老师晚年最后办的一个内典研究院,当时李老师招了八个学生,男众六个,女众两个,都是大学毕业,所以这个班就是研究所。他也很难得,四年毕业之后专攻戒律,在戒律上下了三十多年功夫,他在戒律上的成就,绝不亚于弘一大师,这是值得我们非常欣慰赞叹的。
将来必须要办一个律学院,全世界任何地方佛教大学,大乘戒律需要他们去讲、去教,不是这样教学的,很难出人才,念佛法门是个例外的。
但是正规的佛教大学,它不是专学净宗,净宗的课程在学校里可以讲,也可以不讲,因为它是个特别学院,这个法门是真正难信,难信易行,而且成就快速,这是个特别法门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特别法门。
我们在教下用了几十年的功夫,我到八十五岁才放下。三十三岁出来讲经教学,二十六岁开始学佛,最后觉得所有的法门,自己衡量自己,没有戒定的根基不能成就,想来想去只有净土这个法门,它把成就分成两段,第一段往生极乐世界,第二段在极乐世界圆满成佛,真正成就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是在极乐世界,这个事情我们想想自己,行,能做得到。
在这个世间,这一生当中,成就“戒、定、慧”是非常非常困难,我们自己做不到。所以晚年专修净土,我就是一部经,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,一部注解,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,一句佛号,万缘放下,念念求生净土,在这个世间八十八年,看清楚了,看明白了,觉悟了,回头了,传统文化将来一定兴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