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陀十二苦行

分类:
戒律、仪轨
作者:
来源:
净土释疑网
2014/06/28 13:49
浏览量:

 

摘自净空法师《2014净土大经科注》第66集  2014年6月23 日讲于香港

 

  下面我们要说尊者的德行。

  【解】尊者,头陀行第一。头陀者梵语,此云抖擞或云淘汰,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。

  这叫十二头陀。你看他是怎么修的?把烦恼统统放下了。

  【解】十二行者:(一)住阿兰若(寂静处);(二)常行乞食;(三)次第乞;(四)日中一食;(五)节量食;(六)过中(午时)不饮浆;(七)着粪扫衣;(八)但三衣;(九)冢间坐;(十)树下宿;(十一)露地坐;(十二)但坐不卧

  这个地方没有人到达,多半住在山上。而且这个山路一定很难走,也就是一般人不愿意到这个地方去的,这个地方听不到人声,寂静的标准。在世尊那个年代,乡下农民耕种用牛,牛叫的声音很大,牛叫的声音听不到,称为“阿兰若”。现在噪音比从前多,车的声音,飞机的声音,住在港口轮船这些声音都是属于噪音。他住在听不到噪音的地方,心地清净,远离人家,农民的村庄,远离村庄。

  第二,常行乞食。他每天出来托钵,所以距离村庄小镇也不能太远,太远托钵不方便。佛定的规矩大概是三里路,三里路走还方便,这为了乞食方便。

  第三,次第乞。这是乞食的规矩。这一家富有,有钱人家,饭菜都很好,每天到这来乞食,这就容易起贪心。“次第”是一家一家的轮流,这轮流完了再来一轮。这样的乞法,平等,取平等。

  第四,日中一食。如果是三餐,一天三次乞食,人家说这个出家人贪心,怎么过一会就又来了。每一天乞食是上午,早晨功课完毕之后就出去乞食。乞食是一门功课,有规矩的,锡杖就是乞食用的,不能敲人家门,在门口摇锡杖,里面人听到有锡杖的声音,就知道外头有出家人来乞食,他就会来供养。锡杖就这个用途的。乞食完了之后,不是人家给了,一路走着一路吃的,那就没有礼节了、没有威仪了,一定要回自己的兰若、回自己的道场。如果这个道场人多,不止一个人,一个人一个小茅棚,住山洞都可以,住树下也行。那譬如说五比丘,释迦牟尼佛最早在鹿野苑五比丘,佛自己带着,六个人都出去托钵,吃饭回来,每个人托的合在一起、汇在一起,吃多少拿多少,吃完之后还有多的,布施给畜生、给小鸟、给小虫,给他们吃,不能留在明天,吃完之后剩下来供众生,所以叫“一钵千家饭”。这个制度好。

  第五,节量食。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,不能吃太多。饮食最好吃到七分就够了,不要吃太饱,这个对于养生之道有帮助。

  第六,过中不饮浆。为什么?浆里头有渣滓。水可以饮,浆不能饮。会沉淀的都不能吃。“过中”,这个地方用“午时”还不行。“午时”是十一点到一点,这都是“午时”。这个“中”是午时的正中,也就是十二点,过十二点之后不饮浆。这个“中”每一天时间都不一样,所以古时候用日晷(rì guǐ)测量,但是天阴又测不准了。现在可以用天文日历,天文台有发行的日历,向他们要,有些地方可以买得到。每一天是几分几秒是“中”,叫中午,决定不能过“中”。所以托钵吃饭一般都在十一点钟前半个小时,这是绝对不会过“中”的。如果要是真正中午。肯定会过“中”。这都属于戒律,严格的遵守,这是佛的制度。

  第七,着粪扫衣。粪扫衣就是别人丢弃的,古时候资源缺乏,一餐饭容易,人家布施一点可以给你,但是衣就不容易了。衣都是手工纺织的,别人穿旧的、穿破的不要了丢掉的。“粪扫”就是人家丢掉、丢弃的,你可以把它捡来,可以用的剪成一块一块的碎布,所以就缝成我们叫的袈裟。那个袈裟质料不一样、颜色不一样,所以缝成衣之后把它染色,染成咖啡色的,红黄蓝白黑,白色的不必要,就是红黄蓝黑,这几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叫袈裟色,这是佛教给我们穿的,这就说古时候衣的来源,这么来的。

  第九,冢间坐。坐下来休息,坐在哪里?坐在坟墓坟地。为什么?引起自己的警觉。你看这个人过世了,埋在这个地方,要想到我将来亦如是,才能够勉励自己精进不懈,既然出家了,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,来生决定不能再六道轮回。小乘是以出离六道轮回为目标,大乘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。明心见性难,出离六道比较容易。只要放下执着、放下见思烦恼,就超越六道轮回。所以选择每一天打坐在坟地。

  第十,树下宿。晚上休息的时候在树下,树下一宿,这是佛制定的,第二天呢?第二天另外找一棵树,都是怕你起贪心、起爱心。这个树大、树荫好,坐得舒服,所以佛只准一天,第二天要换地方,不能在原地方。佛都是教我们怎样把贪嗔痴慢放下,目的在此地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十一个,露地坐。露地是没有遮盖,我们喜欢都是住在树下。有树很好,没有树呢?露地。

  第十二个,但坐不卧。我们讲“不倒单”。晚上休息是树下一宿,没有躺下就睡觉的。常坐不卧。

  【解】以斯苦行,扫除尘累,澄净身心。

  用这十二种,这十二种叫苦行,是佛法里头标准的苦行,目的是断除烦恼,也就是分别执着。特别是执着,不再执着了,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。

  【解】迦叶年老,不舍头陀。佛悯其衰,劝命休息。迦叶头陀如故。佛乃深赞云:“有头陀行,我法久存。”故云头陀第一。

  也就是真正做到了“以戒为师、以苦为师”,这是迦叶尊者做给我们看这是介绍迦叶的生平。后面这一段说迦叶尊者修行的成就,他是传禅宗这个法门,禅宗的初祖。
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学习到此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印光法师文钞选读

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

   佛法广大如法界,究竟如虚空。欲修习者不得其要,必致望洋兴叹,生退屈想。若得其要,则虽有无量法门,无边行相,一以贯之。愈博而愈见其约,愈繁而愈见其简。虽其理性广大高深,如天如地,如山如海。而博地凡夫,亦可坐进此道。由兹断烦惑以获三昧,圆福慧以证四德。直趣果觉,成无上道。况登住行向地之圣人哉。其要唯何,曰根尘识等一切诸法,其实体实性,悉皆空无所有。了此则四相原无,三轮体空。万法森罗,一道清净。凡夫迷之,故法法头头,皆成障碍。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,各起烦惑,造生死业。圣人悟之,故法法头头,总是真如。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,各证圆通,成菩提道。迷悟虽异,性本无二性虽无二,苦乐迥殊。南岳大师悯之,因着随自意三昧。于行住坐卧食语六威仪中,处处点示诸法实相。所谓根尘识性,空无所有,及三轮体空,四相叵得等。令人于一机一境,各得亲见实相,咸了自心。处处点示六波罗蜜殊胜妙行。令人于一动一静,皆能上求下化,自利利他。其所点示,与楞严阴入界大,皆如来藏妙真如性。法华治世语言资生业等,皆顺正法,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。金刚无所住而生心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,度脱一切众生,而不见能度所度之义,悉皆吻合。乃将自己所悟所证之法,彻底掀翻,和盘托出,普施后世。俾得依此而修,以期同悟同证而已。又所言初发心菩萨者,具有二义。一即博地凡夫发大心者。一即圆教初发心住,初破无明见法性者。其所谓根尘识性,空无所有等。在凡夫地,欲趣佛果,必须先悟此理,方有实证。否则纵有修持,皆属有漏,不成菩提。其所谓于一念中,遍于十方佛前,普兴供养,受佛法化。遍于十方众生前,随类现身,应机说法,普令三根,咸得利益。此则唯圆教初住菩萨,乃能为之。若不知其理其修,通于凡夫。必有高推圣境,自处凡愚之过。若不知大体大用,初住方得。必有未得谓得,以凡滥圣之愆。了此则上慕诸圣,下重己灵。既无安愚之失,又无滥圣之咎。其直趣觉路,速到宝所,若操左券而取故物,夫何难之有。因此流通遍于中外。其后之得失因缘,具于初刻序跋中,兹不复赘。蔚如徐君浙西世家,十世奉佛。君于幼时,即禀庭训,兼学佛乘。近于公暇,遍阅内典。得东瀛此书流通本,息心研究,见其错讹甚多,因取日藏校对,改正者有数十处,随即刻板,以期普利。以量属同志,遂赠数本。因焚香敬阅,见其文义,多有不安。如云笼月,不见真相。窃念此书流传至今,经千三百余年,安得无讹。乃按文按义,略事修治。则直同云开月露,光体具呈。文理俱畅,悦人心目。随以其本寄与徐君,深蒙赞许,即事重刻。又令作序以述缘起,量虽固陋,义不容辞。须知此刻,虽有修治,实无更改。不过正其传写之讹,俾还南岳本来面目而已。世有病人,医为诊脉,脏腑之虚实,尚能知之。况此文义显露,的的可据。岂不能知其赘脱错讹者乎。其大方家,必不以量之修治为失慎,而深见罪责也已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三 序)

注解:

  ①约(yuē):简要;简单。

  ②叵(pǒ):不可。

  ③愆(qiān):罪过;过失。

  ④左券(zuǒ quàn):古代称契约为券,用竹做成,分左右两片,左片叫左券,是索取偿还的凭证。后来说有把握叫“操左券”

  ⑤赘(zhuì):多余的;多而无用的。

  ⑥禀(bǐng):承受;生成的;下级对上级报告。

  ⑦东瀛(dōng yíng):指日本;古代指东海。

  ⑧窃(qiè):谦辞,指自己。

  ⑨俾(bǐ):使。

  ⑩的的(dí dí):明白;昭著;真实;确实。

         

关键词:
头陀,十二苦行,迦叶,迦叶尊者,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,苦行,戒律,阿兰若,过中不食,日中一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