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生大富大贵之人是过去生中财布施来的,这就是因果

分类:
学佛共修
作者:
佛陀教育共修系统
来源:
佛陀教育网
2019/08/01 17:58
浏览量:

 

尊敬的上净下空恩师,尊敬的胡小林老师,共修系统的各位老师们:阿弥陀佛!

感恩净空老法师!

感恩各位老师们!

感恩各位同修!

感恩佛力加持!

阿弥陀佛!

 

    《凡四训》对净空老法师的影响非常大;老法师推荐给我们,让我们从中受益非浅!再次感恩老法师!感恩各位老师们,感恩胡小林老师!

     以下是末学对学习《了凡四训》粗浅的心得体会,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!   

     了凡先生姓袁,名黄,字坤仪,江南吴江县人。这本书是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。

     印光大师为《了凡四训》写了一篇序文,这篇序文,非常重要!序文开端,说“圣贤之道,惟诚与明”。诚”是真诚。“真诚”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;“明”是智慧,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本具不是外来的。一个人,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处事就称为“圣人”,在佛法称为“佛菩萨”。

     由此可知,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于用心不同佛圣用真心处事、待人接物;我们则用妄心

     真心纯善。《三字经》云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大乘经讲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”。现在为什么不是佛?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,用妄心。妄心就是虚情假意,妄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;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

     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,一切灾难都是妄心变现的佛、儒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舍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,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。所以儒、佛的教学都是从“诚敬”开始。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,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,你就有了。

    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?《华严经》云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,这种“智慧德能和相好”从本具各个不无,它是平等的,但以妄想、执着而不能证得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变成了无明妄想、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、无量的相好变成执着烦恼,这是迷而不觉。迷而不觉是凡夫,觉而不迷是佛菩萨,所以凡、圣在一念之间。

     可是我们迷的太久,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,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。妄心,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“我”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若菩萨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既非菩萨。”“有”就是执着、分别。如果我们还分别、有个“我”,执着有个“我”就不是菩萨。祖师大德叫我们“从根本修”,“根本”就是执着有个“我”,把执着“我”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“从根本修”。从根本上修正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嗔痴慢,菩提道上一帆风顺,印祖指示我们从《了凡四训》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。

  

    本书共分四篇。

 

   第一篇,“立命之学”里面是说命运决定有,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。

 

    什么人主宰命运?自己主宰命运,自己改造命运,这是“立命之学”的原理。

    其中云谷禅师说到:“世间享千金之产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;应饿死者,定是饿死人物。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。”

     以前不学佛时,贪着人家又有钱、又有权,读了这几句话自己多少明白了一点,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,要有福分才能享受;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么能得福报?!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。与老天爷、鬼神、佛菩萨毫无关系。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”,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,这是自然的果报,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。

    “务要积德,务要包荒,务要和爱。务要惜精神。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,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此义理再生之身也。”

     自己要努力积德行善,自己的女儿都说自己心眼儿小,可见我的心量多么狭小!以后要拓开心量慢慢包容一切。依报随着正报转”,自己不想见到小心眼儿的人,自己要学会宽容自己,真的宽容了,小心眼儿的人就看不到了

     “立命之学”告诉我们从哪里做起?“改过”。“务要日日知非、日日改过,一日不知非既一日安于自是,一日无过可改既一日无步可进,天下聪明俊秀不少,所以德不加修,业不加广者。只为因循二字。耽搁一生。

 

     第二篇,讲的是“改过之法”。

 

     今欲获福而远祸。未论行善,先须改过,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,第二要发畏心,第三须发勇心。”

     了凡先生提出了“改过”三要素:

     第一,羞耻心。人能够知耻,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。

     第二,要发畏心知道畏惧,才能生诚敬之心。

     第三,要发勇猛心。勇猛精进,改过自新。

     通过学习这一段的文字,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毛病,在某些事上知道自己做错了,但是得过且过,没有勇猛心。

     “然人之过,有从事上改者,有从理上改者,有从心上改者。功夫不同,效验异议。

     老法师说的,“从事上改”,很难改的彻底,“病根终在“贪嗔痴慢是病根。病根没有断除,境界现前烦恼习气就会起现行,根本无法彻底拔除。发现自己在生活中遇事就是这样,忍!忍!忍!最后“火山爆发了”!

     “善改过者,未禁其事,先明其理。

     其次,“从理上改”。会“改过”的人在事尚未做到之前先了解其中的道理。我想这就得我们每天多听老法师讲经,听经明理以后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少走弯路

     “过,有千端惟心所造。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!

     “从心上改”,这是究竟“改过”的道理,人的“过失”说不尽。“过失”不必等到造作,起心动念时“过失”已经形成了。这些“过患”都是唯心所造。

     佛法的修行枢纽就是“禅定”。何为“定”?在一切境界里,无论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能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是禅定。

    “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。”起心动念就是过失。所以要在一切境界里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练习不起心、不动念,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容易。念头才动,立刻阿弥陀佛,用阿弥陀佛把念头打下去。念佛的用意在此地。

     自己做的远远不够,顺境还好,佛号有时还能想起来;逆境就不行,就随顺了自己的嗔恨心了。虽然做不到,但是自己一定努力坚持做下去。

    “过由心造,亦由心改改。”“过”要从根本改,才能改得究竟彻底。“从事上改”,就像从树叶上下手;“从理上改”,就像从树干上下手;“从心上改”,就是从根下手,这是究竟改过之法。

  

   第三篇,“积善之方” 。

 

   “易曰‘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’”。

    了凡先生引用《易经》的两句话,为我们说明自古以来凡是厚实积善的人家,其后代往往会发达,纵然没有大的发展,也能够平安过日,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。

    “凡此十条所行不通,同归于善而已。”

     了凡先生列举了十个不同的故事,故事里讲的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别人,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的好事,证明了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

     事无论大小,但看用心,心转境界。

     “若复精而言之,则善有真有假、有端有曲、有阴有阳、有是有非、有偏有正、有半有满,有大有小、有难有易,皆当深辨。为善而不穷理,则自谓行持,岂知造孽,枉费苦心,无益也

   了凡先生进一步教导他的儿子“何谓善,何谓恶”?有益于人是善,有益于己是恶。

     中峰禅师说的“善恶”:你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是利益别人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,这是善;如果是自私自利,那就是恶。这是善恶的标准。

     何谓真假”?利益大众是出自于真心,这是真善;若是有企图有目的才做这是假善。

     何谓端曲”?清净的爱心、平等的爱心、真诚的爱心,这是“端”;自私自利就是“曲”。

     何谓阴阳”?做善事没有人知道,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人,这是阴德;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,报纸电视传播赞扬你这是阳善。

     何谓是非”?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的事情是“是”,反之就是“非”。

     何谓偏正”?“善”谓正,“恶”谓偏。

     “何谓半满”?行善不分别、执着,所行之善则所做一切都是圆满的善;若是着相修善,善心里加杂着执着,善功不纯,只得半善。

   何谓大小”?念念为全国着想、为全世界着想,虽然做的善少,这个善因此很大;如果只顾自己和家庭的利益,做在多在大的善也是小善。

    “何谓难易”? 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,从难克服的地方先做,其他的就容易了。

     我自己的体会是自私自利,最难克服;往深了挖,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,自私自利的事情。自私自利的毛病习气最难克服,先从这里做起,虽然不容易但是要努力去做、去改!

     净空老法师说的“克服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、贪嗔痴慢”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我们一生断恶,断的不干净,修善也修的不圆满,总是一些小善、半善果报在来世,只有大善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。

     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缘尽力行善列举了十个例子:

     第一,与人为善;第二,爱敬存心;第三,成人之美;第四,劝人为善,第五,救人危急;第六,兴建大利;第七,舍财作福;第八,护持正法;第九,敬重尊长;第十,爱惜物命。

     自己学到这里,“在家而奉侍父母,使深爱婉容、柔声下气、习以成性,便是和气格天之本”,惭愧至极!在家里,对自己的父母大声呵斥,从来就不会柔声柔气的说一句话,气的老爸不行!也发现自己的女儿也是这样对自己,自己也是很无奈,现在看来是自己没有做一个好榜样,不能怪罪别人。把自己的言行改过来,女儿自然就受影响,变得听话懂事了。

     在这里向爸妈深深一拜:对不起爸爸妈妈!让你们为了女儿的不懂事操碎了心,从今以后要改掉自己冲您们发火的坏脾气,不在让你们为了我的粗言粗语而伤心了。再次对爸妈说对不起!

   

     第四篇,谦德之效。

 

     “易曰,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是故谦之一卦,六爻皆吉。书曰满招损,谦受益。

    《易经》说,凡事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,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,这是天道。

     古人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,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。人之有志,如树之有,立定此志,须念念谦虚,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,而造福由我。

     自己对照下来做的很差很差,在以后的日子里末学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的事、错误的见解,努力向善,坚持下去。

     感恩净空老法师!

     感恩胡小林老师!

     感恩各位老师!

     阿弥陀佛!

     祈愿老法师法体安康、落叶归根、长久住世、度诸有情!

     惭愧弟子b00805合十敬上。

    2017年3月31日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