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定”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、在“动”中修不动才生“慧”
如果没有做到“常念不绝”,就要一门深入加强“信愿”
顶礼上净下空老法师!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各位大德同修:您们好!
阿弥陀佛!
《无量寿经》是“净土三经”之一,此经前后有十二译,存五译,失七译,会集、节略本四本。这里学习的是由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净空老法师1994年在新加坡的讲解。
这是一部“开化显示真实之际(‘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’)”、“住真实慧”、“惠以真实之利(就是‘净土三经’、‘六字洪名’)”的希有难逢的经典,内容包容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无论是显教、密教、宗门教下,所以这是一大藏教的总纲领。
善导大师说,“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”。
梅光羲老居士介绍这一部经:“一乘了义。万善同归。三根普被。凡圣齐收。横超三界。径登四土。极圆极顿。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。”。
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宗概论,主要说明法藏比丘在因地,完全依赖世间自在王佛,考察十方佛刹,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的大成。圆满“一切皆成佛”的心愿提出四十八大愿,令一切众生以最快速、简便、稳当、平等方法圆成佛道。由此无量劫积植德行,修行成佛;以种种善巧方便庄严净土,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证果。经中详细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美好景象,对比娑婆世界恶道不绝的无量苦恼;与会大众皆见极乐世界,种种庄严;说明三辈往生及往生正因,当来诸天人民,一切含灵,皆因本经而得度脱。
这样广大、圆满、直截、方便、究竟,第一希有的殊胜经典,需要反反复复,一门深入学习。这次重点学习经题和概况。
1、经题——全经的纲领
“佛。”与其他的经典不相同之处,唯独“净土三经”特别,题中“佛”包括一切诸佛。
“说。”“悦所怀也”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说:“佛以度生为怀,众生成佛机熟”。莲池在《疏钞》讲:“越三祗于一念,齐诸圣于片言。”所以诸佛喜悦。
“大乘。”能念之心,本来是佛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能乘者大;起心念佛,念念作佛,所乘者大。能所皆大,真的是大乘。一乘圆教。
“无量寿。”“无量寿”是我们自性真心本具的德能;梵语叫阿弥陀佛。一切无量当中,寿命是第一义。
“庄严。”一切美好,佛法称之为“庄严”。阿弥陀佛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一心一意在建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道场,一个美好的修学环境,提供给一切大众来修行。
“清净。”根据“一切法从心想生”的原理,念佛,想佛“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”,清净我们的“身口意”三业。
“平等。”“平等”就是“真如”,“平等”就是不二法门。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,一切都归到阿弥陀佛,就平等了。
“觉。”是“觉而不迷”。第一平等普觉一切众生(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平等得度,平等成佛)。第二是以平等法觉悟众生(平等法就是指这部经典,就是指“六字洪名”、“信愿持名”)。第三平等觉就是指如来的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第四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号。
2、修学总纲领
“大乘无量寿庄严”都是属于性德,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;一定要有修德才能够显出性德。经题上“清净平等觉”这三句就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。
“清净”是僧宝,“平等”是法宝,“觉”是佛宝;“清净”是戒学,“平等”是定学,“觉”是慧学。所以这里面具足自性三宝,同时也是圆满的“戒定慧三学”。
用“信愿持名”的方法,修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,得“无量寿、庄严”的果报。所以“信愿持名”里面具足了“三学”、“三宝”。包括整个佛法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,甚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法,统统包括在其中;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尽了,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是真实的不可思议。
“无量寿”是“本觉”,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这就是“始觉”。“始觉”合“本觉”,一直到圆满的究竟觉,即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。因为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是诸佛如来的德号,也可以说“平等、觉”是“本觉”,“庄严”是“始觉”。证得“无量寿”,“平等、觉”是我们的修因,“无量寿”就是我们的果德。这里头妙义无穷,实在是一切经都不能够相比的。
念佛人叫“修净业”,不是叫修善业,修净业。心净则土净,才能往生、才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。你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去修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,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相应了。所以一念相应,一念佛;念念相应,念念佛。
“清净心”确实是修学的枢纽。只要是学佛,无论是哪个法门、无论是哪个宗派,会修的人、功夫得力的人都在“清净心”上用功;也就是说,在“三昧”上着力,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三、全经结构
此经共四十八品,包括序分(一品至三品)、正宗分(四品至四十二品)、流通分(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)。
第六品四十八愿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核心,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和宪法,是净宗的总纲领。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,我们每天展开经本读诵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,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。
四、如来第一弟子
经中佛告诉我们: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得闻阿弥陀佛名号,能生一念喜爱之心,归依瞻礼,如说修行。”“当知此人非是小乘,于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。”(非是小乘第四十三)
“若有众生,于此经典,书写、供养、受持、读诵,于须臾顷为他演说,劝令听闻,不生忧恼,乃至昼夜思惟彼刹,及佛功德,于无上道,终不退转。”“是人已曾值过去佛,受菩提记。一切如来,同所称赞。” (受菩提记第四十四)
五、难中之难,无过此难
我们看到在此五恶世间:
“辗转其中,累劫难出。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。”
“自有三途无量苦恼,辗转其中,累劫难出,痛不可言。”
“无量苦恼,辗转其中。累劫难出,痛不可言。”
“故有自然三途,无量苦恼,辗转其中。世世累劫,无有出期。难得解脱,痛不可言。” (浊世恶苦第三十五)
本经最后佛说“如来兴世,难值难见。诸佛经道,难得难闻。遇善知识,闻法能行,此亦为难。若闻斯经,信乐受持,难中之难,无过此难。”(独留此经第四十五)与《阿弥陀经》中五个“难”一样,说明法门难信。
“如是妙法幸听闻,应常念佛而生喜。”如果没有做到“常念不绝”,就还要加强“信愿”。因此我们必须“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”。
感恩老和尚多年来苦口婆心慈悲讲演!
《无量寿经》里有33处使用了“自然”这个词,给我们很大启发。学习经教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,一定要尽力而为,慢慢让轮回业生疏,净业熟悉起来,功到自然成。
深深感恩共修系统老师们的精心陪护和同修们的共勉!
祈愿一切有缘都能早日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念念弥陀!
以上是学生一点粗浅的学习收获,有不妥之处,恳请各位老师、同修大德批评指正!至诚感恩!
阿弥陀佛!
惭愧弟子妙音(学号c0687)顶礼敬呈
2016-12-21
“定”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、在“动”中修不动才生“慧”
尊敬的各位大德、师兄、护法、同修们:大家好!
阿弥陀佛!
感恩青莲法师为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撰写了《地藏经科注》,把《地藏经》的大意和经中蕴含的玄妙义理,在科注的开头的纶贯中为大家做了概略的介绍,才有了我们现在所学的《地藏经玄义》!
通过这一课,弟子对“自性”、“无明”和“法界”的关系才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,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该怎样修行。
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弟子的学习心得。
一、《地藏经玄义》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说明了“自性”、“无明”与“法界”的关系。摘录以下几段与大家分享。划线的部分,凸显了法界的来源,以及法界和自性、无明的关系。
(一)一念自性,体元湛寂。自性之心,用本虚灵。无相无名,绝思绝议。作群生之依止,为万法之根源。究竟号中道正空,褒美称第一义谛。诸佛悟之,则三身圆显。众生迷此,则六道循环,虽迷悟之有殊,而心性之无别。故古德云,指虚空世界,悉我自心。
这一段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:“自性”是宇宙万法的根源。“万法”包含植物、矿物,太空自然的现象,无所不包。这些现象全是“自性”变现的,有情众生是“自性”变现出来,无情众生还是“自性”变现出来。诸佛如来、诸大菩萨明白了这个真相,所以他们法身、报身、应化身,三身圆满明了通达。众生不明白这个真相,所以有六道轮回。所以古德说“虚空世界,悉我自心”。意思就是:尽虚空、遍法界是自己,是自己一心变现出来的。
(二)三千不出一念法性,三千不出一念无明。
这一句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意思相同: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,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。“识”能把自性所现的现象转变。“一念法性”是“唯心所现”。法性和心,都是指自性、指我们的真心。“一念无明”,就是“唯识所变”。“无明”是“识”、是念头、是我们的妄心。真心能现相,妄心能变化。
(三)考善恶报应并是惑心。既本一心而贯诸法。
这两句话告诉我们:“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无明幻化出来的。一心能现世出世间一切法,我们只要用一心,所有一切法都贯通了。”“考”是考察,仔细去观察;“善恶报应”,是十法界里面的事情,十法界依正庄严;“惑”就是“无明”。
(四)无明幻出六道依正,当知本自不有,无明所为。
这句话让弟子想起了《沙弥律要节录》里面与之非常相似的一段话:“凡夫从无始来,为无明所覆真性,起诸妄想,攀缘尘境,情染世间五欲。以身口意,造诸过失,堕落三途,轮回六趣,无有出期。”
这两段话都明白地告诉我们:六道轮回怎么来的?六道本来没有,是因为无明而来的。
综上所述,我们就非常清楚一个道理:悟了“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根源”这个真相,我们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,湛寂虚灵,一念不生,清净无染,智慧德能相好圆满,无忧无虑。不明了这个真相,我们过的就是十法界、六道众生的生活,念头不断,忧患不断,没有智慧,心地染污越严重,迷得越深,在十法界堕得越深。造成这个差别的罪魁祸首,是什么?“无明”。“无明”障碍我们的自性。因此“破无明”才是解脱之道。
二、“无明”是怎么来的?
“无明”是怎么来的?世尊《楞严经》讲: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”相宗讲:“一念不觉而有无明,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。”一念不觉悟就变成无明。
什么叫“知见”?我们睁开眼睛,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“知见”。虽看得清清楚楚,心里明明白白,这个时候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,不是说我什么都不知道,这叫“正念”,这叫“佛知佛见”,是你见性。“知见”就是一念,一念是无念。
什么叫“立知”?稍稍一起念、一动心,就叫“立知”,世尊说那就是“无明”。
“无明”是从一念里头又生起一念,那个“念”是动的,那是“无明本”,根本。“无明”再发展,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就愈来愈多,愈来愈复杂。因此这才从“无明”产生三细相,从三细相变成六粗相,这才有山河大地、芸芸众生。
三、 无明怎么破?从根本修,围绕“湛寂虚灵”下功夫
(一)从根本修,破无明。
佛法修行为什么重视“修观”?“修观”是修正观念。“身口意”三业中,身体造作是你身业的行为,言语是你口业的行为,思想观念是你心里的行为。“身口”的行为是由“意”业的行为做主宰。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,修正我们种种不善的观念,“身口业”自然就正了、善了。所以宗门常讲“从根本修”。怎样落实呢?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手:
第一,一心为善。《了凡四训》上说的,“但当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”。 当我们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的时候,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了。
第二,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练心,练习不起心动念。为什么?因为稍稍一起心动念就是“无明”了。纯正之念,就是“无念”,不起心动念,这是一念“自性”的境界。
怎样才能做到不起心动念?念头才起,就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提醒自己要觉悟。这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。
(二)“一念自性,体元湛寂”,修定开慧破无明
“湛寂”是“自性”的性体。
“湛”是什么?水没有污染、没有波浪,极其清净平静的时候,这是“湛”。“寂”是寂然不动,是真心。所以一切动是依不动而生起的,不动是真心,动了就是妄心。我们现在从早到晚连睡觉都会作梦,梦是什么?就是心动。从梦境是杂乱不安还是清净安宁,我们就能体会得到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。心不清净时,梦境也不清净。接下来自己就该好好反省了。
佛法的修行,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禅定?因为“体元湛寂”,只有修定才能够见到一念,也是见到“自性”。我们不修禅定,决定见不到自性。
常见修定的方法有:参禅、观心、看话头、读诵、念佛、持咒、持戒等。大家想想,净空老法师在新加坡嘱咐胡小林老师的五件事,哪一件不是教他修定?!叫他读经、念佛、落实《弟子规》、改过、给社会做好榜样。五件之中后三件都是持戒。
“定”在哪里修?“定”在日常生活当中修、在动中修不动。什么不动?心不动。身动,行动,但心不动。心怎么不动?没有妄念,永远能保持一念不生。能做到这点的人就是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,做不到的,就是凡夫。正如云谷禅师所说:“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,只为妄念相缠耳。”
云谷禅师嘱咐袁了凡先生:“汝未能无心。但能持准提咒。无记无数。不令间断。持得纯熟。于持中不持。于不持中持。到得念头不动。则灵验矣。”
净空老法师嘱咐胡小林老师的第二件事:“不用脑子思考问题、不用嘴说话的时候,一句佛号念到底,能念多少念多少。念佛的时候计数也好,想佛像也好,都可以。怎么摄心,怎么能够专注,你就怎么干。”
两位大德,教人降伏妄念的办法,前者是持咒,后者是念佛,我们看到念咒、念佛异曲同工,方法、手段不一样,目的、原理完全相同,都是修禅定,目的是回归“湛寂”的状态,自性本来的样子。
(三)“自性之心,用本虚灵”,看破放下破无明
“虚灵”是“自性”的用。所以我们用心要虚,心里头什么都不能有,世间法、佛法都不能有,分别执着不可有。心要虚,虚就灵。“灵”是什么?智慧。“不灵”就迷惑。“虚”就生智慧;有牵挂、有忧虑,心里头真有东西我们就迷了。
六祖惠能讲“本来无一物”,真高明到了极处!我们为什么比不上他?我们心里“有一物”。“有一物”就不灵;无一物就是智慧。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说,“弟子心中常生智慧”,为什么?心虚,虚就灵。
所以佛教我们要“看破、放下”。不放下,心怎么能虚?!净空老法师讲:“佛法修学的成绩是什么?放下,这是你的真功夫,这是你的成绩。如果觉得我今年比去年放下不少了,表示你有进步,你智慧开了,你看更深入一层,你就又放下一些。要不断的放下,彻底放下,放得干干净净,那是什么境界现前?湛寂虚灵圆满的现前。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”
我们为什么放不下?因为没有看破,也就是“无明”。因为对自性法界的事实真相不了解,所以才起妄想、分别、执着。老法师说:“佛法重心枢纽还是在解门。一部《华严经》这么大的经典,清凉大师把它分做‘信、解、行、证’四分,‘解’分几乎占三分之二,‘信、行、证’在全经里面只占三分之一。如果不能透彻理解,我们就没有办法修行,不愿意真干。所以如果放不下,我们一定要多听经闻法,这是从解门下手。”
弟子的分享到此结束,不妥之处,敬请各位批评指正!
感恩网站老师安排的这些课程,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佛法、体会佛法!
感恩净空老法师的谆谆教导,让弟子明白了很多道理,减少了很多忧虑!
顶礼净空老法师!
感恩为弘扬传统文化无私奉献的仁人志士!
感恩为净土释疑网及共修系统付出的师兄、护法!
感恩同修的分享!
真诚祈愿净空老法师:长久住世,法体安康,叶落归根,度众有情。
惭愧弟子B00989
2016-12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