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把是否吃肉作为学佛标准是佛弟子没做好榜样的原因
很荣幸成为这里的一员,学佛由正确的学习方法次第开始学习
尊敬的净空老法师、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:大家好!
阿弥陀佛!
很荣幸我成为这里的一名学员。注册学习一周了,我详细学习了《学佛入门》里编排的课程,在此我做修学报告。
为什么要学佛呢?学佛的目的是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
学佛要学些什么东西?学真实法,学佛的正知正见,学正觉,唯有正觉才能解决离苦得乐的问题。正确的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经典,把佛说的经典应用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中。佛经典是诸法实相,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,人生是我们本人,一切佛经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。
什么是佛?佛是智慧、觉悟。智慧是体,作用就是觉悟,所觉悟的叫“法”,“法”是宇宙万有心境事理之代名词,就是对于心思、境界、宇宙人生的理论、事实真相统统都能够正确的理解。佛法就是无尽的智慧、觉悟,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。
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佛教。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确确实实至善圆满的教育。
释迦牟尼佛是本师,根本的老师;我们是弟子,是佛的学生,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。我们对老师感恩戴德,纪念老师,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,所以供养佛像,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践行佛陀的教诲。
佛法不是烧香磕头,学佛必须依教奉行。
佛法是师道,佛法是教育。佛要把迷惑颠倒的众生唤醒,教我们觉悟,所以佛法不是宗教,不是迷信。师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人要是不孝顺父母,他怎会尊敬师长?!不能够尊师重道,怎么能开悟?!怎么能破的了迷?!
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小乘学起。小乘法即人天法、世间法。
学佛从“孝亲尊师”做起,从心地上下功夫,我们的真心本性里有无尽的智慧无量的德能,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心要清净,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生一个帮助一切众生的心,生一个成佛的心。
“孝”字是个会意字,上面是个“老”字,下面是个“子”字,上面这一代跟底下这一代结合成一体,这叫“孝”。过去无始,未来无终,是一个自己,是一个自体。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一体,这就是“孝”字所表达的意思。所以,我们要“孝亲尊师”,孝敬一切众生,无条件的爱护关怀一切众生,行事依理智不感情用事,扩大心量。一切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的父母,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。
孝顺父母,不仅是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,还要让父母安心,不可以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忧虑,养父母之志,给父母脸上贴金不可抹黑。净空老法师说“孝道讲到究竟圆满是成佛”,所以我们学佛人要立志成佛。
净宗人修学有五个科目:“净业三福”、“六和敬”、“戒定慧三学”、“六度”、“普贤菩萨十愿”。
佛法的修学次第: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。
“信”可以入门,不能得救。
“解”,要理解,正确的理解,圆满的理解。
解了以后要行,要做到,把佛法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,这叫“行”。
什么叫“证”?在生活当中,证实佛讲的道理、讲的教训没错,证明我们所信的所理解的。
修学规矩:跟一个老师学习,即师承。亲近一个老师,专修一个法门,才能有成就。
学佛的态度:恭敬心。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态度决定一切,所以,我们必须以十分诚敬的心学习佛法,必须做到老实、听话、真干。只有依照佛的教诲才能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去掉,恢复我们的清净心。
我以前了解一点佛法,东看看、西学学,没有明确目标,也不知正确的学习方法次第,心里没底。现在,我加入佛陀教育网学习,心里踏实了。我发心认真努力学习佛法,遵守这个平台的规则,一定按照这里规定的课程一步一步去学习,为整个世界的和平做贡献。
感恩净空老法师!
感恩共修系统的老师们!
感恩各位同修!
弟子a02073敬呈
2015年12月20日
相由心生、境由心转,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
顶礼恩师上净下空师父上人!
尊敬的网站共修系统的老师们诸位同修、大德师兄好!
阿弥陀佛!
这几天学习师父上人讲解的《了凡四训》,感触很深。2007年,有朋友介绍我看这本书,我看了以后感觉特别好,又到书店买了十本送给身边的朋友。这是一本白话文讲解,我反复地看,明白人的今生命运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善恶果报。
其中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,他写到:人的眼睛始终是向外看的,所以世俗的习惯,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,凡夫一定认为自己是最善良的,最好的人,一切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。我就是这样一个固执的人,从学校步入社会吃了很多苦头,但我并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。2008年底有幸观看了师父上人讲解的《和谐拯救危机》,我才明白我的价值观错误,以自我为中心,随大流是行不通的。在深入学习师父上人的经教中,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深深体会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!
《了凡四训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,告诉儿子,要认识命运的真相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,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,并且详细告知如何改造命运。师父上人更是结合现代人的毛病讲的具体透彻。
第一篇:立命之学
人皆有定数,世间万物亦皆有定数。所以数理才能推算出来,但世间有定数就一定有变数,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“变”。怎样改变我们的定数呢,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定数,也是本书所论述的主题。佛教不谈命运,但佛教深信因果,世间所有万事万物皆是起于因终于果,有前世因今生受,有今世因来生受,亦有今世因今世受。永远如此轮回。
人一生都在追求,始终不满足。云谷禅师问袁了凡先生:你应该有功名和子女吗?了凡先生的回答实在是让人敬佩有加!不应该有,因为有功名的人都有福相,而我的福薄;又没有行善积德增加自己的福分,相反我经常没有耐心,性情急躁,别人做得不合我意的地方,也不能包容、宽容,经常会变得气量狭小;有时候自己又妄自尊大、骄傲自满,以自己的一点小才干、小聪明去嘲笑别人;或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也不管别人是否能接受。喜信口开河,议论他人的是非长短。像这样的种种行为都是造成福薄的原因,又怎么还能有功名呢!
我有洁癖,又容易生气发火,又没有和气和宽厚之心,又爱惜自己的名声,死要面子,经常不愿意帮助别人,更做不到舍己救人;常常喜欢高谈阔论、议论别人,所以气血受伤;又爱喝酒,所以精神被损,还经常熬夜不眠,而不知道保养身体。还有其他过错难以一一细说了,如此种种原因又怎么还能有儿子呢!
了凡先生的这段自我反省是特别的深刻,有勇气把这些缺点都袒露出来,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的,只有一个心怀坦荡,谦虚和诚实的人,不在乎别人眼光和面子,一个真心忏悔的人才能做得到。 而了凡先生所说的这些种种缺点,感觉也就象在说我自己。通过这几年学习,我现在已经不在意世俗的东西,相夫教子,孝养父母,尽好自己的,生活中随份随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第二篇:改过之法
“改过”所谓“知耻近乎勇”。“勇”是勇于改过自新。
“改过”的方法:
第一“要发羞耻心”。“耻心”主要是和圣贤比较,明白自己同样得到人身,别人能成为圣贤而我却造罪业而堕落,使得自己有惭愧感,同时也是激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。人能够知耻,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心、动一个恶念。现在人之所以敢造恶业,追究其根本的因素,就是“不知耻”。
第二:勇猛心。学佛修行更应该发大勇猛心,用毅力去从内心改正自己的错误,说改就改,切不可拖延,才会有成就。
第三篇:积善之方
例举了十则公案,详细说明“善行”对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的影响。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发心真诚,有悲悯心,长远持久的心。如杨荣家祖父和曾祖父发大水后不贪图财物,一心救人;林家的老婆婆三年如一日的给仙人粉团;包凭遇到观世音菩萨圣像露天淋雨,捐出衣物银两修建庙宇。这些行善的例子都表现出至诚心,一心只为利他,没有夹杂自私自利念头,舍弃了自我,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这句话得到了应证。 这十个故事,虽然所做善事不同,但都是围绕一个“善”字。
“善”细分有:真假,曲直,阴阳,对错,偏正,半满,大小,难易。
行善,一定要认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,反之造业了还以为有功德。
师父上人说: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,“自私自利,名闻利养,五欲六尘,贪嗔痴慢”,这十六个字必须克服。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,我们这一生断恶,恶断得不干净;修善,善修得不圆满,总是一些小善、半善。像了凡先生他做的,他改变了命运。有很多人修善积德,依旧被命运所转,改不了命运,原因在此地;他断恶断得不干净,修善修得不圆满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什么地方,我们就明白了。
第四篇:谦德之效
一个人的一生走得好与坏,一定是由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的。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;对一切都有谦卑之心,敬畏之心。骄傲自满的人,一定不能成远大的器量,就算能发达,也不可能长久享受福报。
以上就是末学在学习《了凡四训》中的最深的体会。有不妥之处,恳请师父上人、诸位老师,同修大德批评指正!
无限感恩共修平台的各位大德们辛勤的付出!
至诚顶礼感恩!
阿弥陀佛!
学号:B01515
2015 年12月2 1日
一开始不理解小小的《弟子规》怎可以与佛学经典相提并论?!
尊敬的共修系统里的各位老师、各位大德、各位同修:大家好!
阿弥陀佛!!
在学佛之前也接触过《弟子规》,那是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,每天早上早会就读《弟子规》,但那个时候纯粹只是当成一个任务来完成,并没有深入去了解其中的含意,更不要说用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。甚至根本没有想过、也想不到学习这个《弟子规》会有什么实际意义。所以,虽然读了将近一年时间,自己一点改变都没有,一点觉悟也没有,所以也就没有一点收获。
这次在共修系统里又一次接触到《弟子规》,一开始我还很不理解:这么一本小小的《弟子规》,怎么可以和佛法、佛学经典相提并论?!但我想到既然决心要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习,要跟各位老师大德在共修系统里修学,就得老老实实听话。老法师既然这么说,肯定有道理,老法师不会骗我。所以又沉下心来好好一遍一遍的读《弟子规》,并按老法师说的在生活中去落实《弟子规》,用《弟子规》来对照我的日常生活,跟《弟子规》一致的,就做;跟《弟子规》相反的,就要改。
一、《弟子规》是学佛三个根其中的一个根,要深扎这个根
以前不理解,这次重新沉下心来学习《弟子规》,深刻的理解了老法师说的话,也真实的意识到如《弟子规》这样的人间法。世间法都没有学会,连这样的基础都没有,谈佛法就是谈空中楼阁,就是谈水里的月亮,华而不实,是经不住考验的。
学习《弟子规》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个改过自新的过程,现在才发现,以前做得有多么不好!生活中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不自知。这样的一种状态又怎么可以生起信心,就算念再多的阿弥陀佛,读再多的经典,又怎么能和佛菩萨相应?!
二、“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”
所谓“孝”,最好的孝是养父母的心。以前是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,以为每个月给父母寄一点钱回去就是“孝”,经常几个月不打一个电话,有时候父母主动打电话来,在忙的时候还不耐烦,几句话推脱掉电话,事后也很少打回去。父母一有什么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地方,总觉得父母没有自己懂得多,知识也没有自己丰富,学历也没有自己高,自己什么都比父母强,不听他们的,跟他们争执。“敬听”和“顺承”根本无从谈起。
很少主动和父母聊天、谈心,总觉得有代沟,聊不到一块去;父母的想法也很少过问,自己的事情更不会跟父母说,寻求意见,父母是否理解、是否支持、是否安心、是否担心、是否高兴,这些都没有考虑过。其实现在回想起来,这是对父母不够爱的表现,连父母都不够爱,又如何能做到“凡是人,皆须爱”;就算爱,也是有条件的爱、有利益的爱,更谈不上“泛爱众”。
如何能生起这颗爱众之心?我想,得从爱父母做起,然后再扩大到众生,而爱父母得以养父母的心为前提。
三、“见人善,即思齐;纵去远,以渐跻。”
看到别人做得比我好,特别是身边的朋友谁比我赚的钱多,日子过得比我好,我就嫉妒,不是想着如何向对方学习,而是嫉妒对方。嫉妒别人能干,嫉妒别人优秀,嫉妒别人受人欢迎,嫉妒别人左右逢源受人爱戴。很少自我反省,还总觉得自己比对方强。嫉妒的结果是除了让自己徒添悲哀外没有任何益处。
四、“凡取与,贵分晓;与宜多,取宜少;将加人,先问已;已不欲,即速已。”
像这样的不如法的太多太多,凡事只想着自己,自己喜欢的就用各种方式夺得,不喜欢的就推脱给别人,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,不会考虑别人。
在学佛以前,在学习《弟子规》以前,还自以为自己做得不错,现在翻开《弟子规》,每一条都切中我的要害,才知道我做人做得有多失败、生活有多么糟糕!《弟子规》就是一面镜子,他能照出一个人的善恶美丑。
在学佛的路上,我将以《弟子规》做为座标,并在生活中落实《弟子规》,好好扎下这个根。
阿弥陀佛!
惭愧弟子a02048呈
世人把是否吃肉作为学佛标准是佛弟子没做好榜样的原因
尊敬的净空老法师,尊敬的共修网诸位大德;大家好!
“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”。学佛从小乘学起,“儒”跟“道”是中国本土的小乘。
“行门”五个科目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标准。
第一是“净业三福”,当中第一条: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”。是修净土的第一门功课。第一条也是人天福报,人做好了,才能够学佛,佛弟子最低的标准是“善男子,善女人。”八万四千法门也都是依第一条作为基础。
第二是“六和敬”;
第三是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。
第四是菩萨的“六度”。
第五是“普贤菩萨十愿”。
学佛求两样东西:一个求智慧,一个求福德。人人都能成佛,好像博士学位,你只要好好去读,每一个人都可以拿到。
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建一个道场,没有举办一场经忏法会,佛每日就是讲经说法,把宇宙人生的真心讲出来,这就是佛陀教育。所以,学佛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。佛说“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”。
佛不能只是信,还得学,真正力行佛的教侮才是“学佛”。否则是搞“佛学”。真学佛,你的人生充满智慧,阳光和快乐。搞“佛学”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,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。
《大藏经》是《华严经》的批注,《华严经》是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,《无量寿经》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,四十八愿是十八愿的批注。十八愿是念佛临命终时,一念、十念,必定往生。所以“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孔子、释迦牟尼佛他们教学为什么会成功?没有别的,先做到了。没有做到的,不敢讲;能够讲出来的,他全做到了,这是圣人。说到之后,确确实实能做到,这是贤人。说到做不到,就变成骗人;骗久了,就被拆穿了,这一文不值。
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。“佛法重实质,不重形式”,如果不从自己的心地上断恶向善,就是天天念佛、拜佛、念经、烧香、磕头也改变不了命运。
还有现在社会上把是否吃肉作为是否学佛的标准,这也是我们佛弟子没有做好榜样的原因,让没有学佛的人认为吃肉与学佛是完全的对立,没有随缘。有位大德讲:如果心不改,就是连饭都不吃,每天喝西北风,也到不了西方极乐世界,也成不了佛。牛羊比人吃得素多了,吃素能成佛,牛羊也早成佛了,吃素可以帮助我们修行。也有人讲:我心放平,不做昧良心的事情,信佛不信佛都无所谓,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,生活中很多人自己做错,说错了,吃错了,穿错了,都不知道是错了,唯有圣贤教育及佛陀教育,才能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不犯错误。
任何一个法门,我们不能批评,不能说它不好,说它不好,那就是谤佛、谤法。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,哪个路子都能成就,你怎么能说它不好?只有在许许多多方法里面,我们自己应当如何来选择?选择的条件,第一要适合我们的程度。如果它要求的程度太高了,我们没有办法修学,学起来很困难,不容易成功。要适合自己的程度,要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,学起来才方便,还要适合现代的时代背景,因为我们离不开社会,离不开人群,“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,“了义”用佛法讲,契我自己根机,我自己学习了立刻就得受用,就得好处,这是“了义”,我学了没有用处,学了也做不到,这对我就是“不了义”。
换句话说,适合我的程度,适合我的工作,适合我的生活方式,适合我现前的社会环境,种种都能够适应,这是“了义”,这个东西学习了马上就有用处,如果学了这个佛法没有用处,白学了,我们得不到利益,那就叫“不了义”。所以必须衡量这些条件,我适不适合学这个法门。
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经典,今天印刷术发达,我们印了很多,散发到全世界,可惜没有人讲!大家还是看不懂,还是把意思错会了,必须要有人讲。因此,今天利益众生,最大的利益,无过于培训讲经的人才。
b01924
2015年12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