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很多佛教名词术语却不懂意思,这个学法永远不能入门
学很多佛教名词术语却不懂意思,这个学法永远不能入门
摘自净空法师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第12集
学很多佛教的名词术语却不懂意思,这个学法永远不能入门
我们病在哪里?善导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了一段,诸位看一百二十七页,看第二行,从第二句看起:
疏【此明众生散动。识剧猿猴。心遍六尘。无由暂息。但以境缘非一。触目起贪乱想。安心三昧。何容可得。自非舍缘托静。相续注心。直指西方。简余九域。是以一身。一心。一回向。一处。一境界。一相续。一归依。一正念。是名想成就。得正受。此世后生。随心解脱也。】
这段很重要!这段把事实真相简简单单几句话说尽了。
我们的大病就是心不定,所谓“胡思乱想”。学了佛怎么样?学了佛还是胡思乱想。
今天下午有一个出家人来看我,他告诉我,他很勤奋、很用功、很好学,学过“法相唯识”、学过“中观”、学过“大小乘佛法”,也学过“藏密”,学得很多,一样一样都讲给我听。什么叫“八识”,什么叫“中观”,说了一大堆,说完了之后来问我。
我就老实告诉他,我说:“你所讲的是佛教的名词术语,这名词术语里的意思你完全不懂,这个学法永远在佛教门外,没有入门。”
他很惊奇。我说:“你是满脑袋的佛学名词、满脑袋的胡思乱想。‘开经偈’里头说得好,‘愿解如来真实义’,你把佛的意思全想错,那不是佛的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你怎么能成就得了?那些是佛学的常识,佛学的皮毛,根本不是佛法。”
为什么说“根本不是佛法”?“法”是一切诸法,“佛”是觉悟。对一切诸法真正觉,那叫佛法。你没觉,你还是在迷,不但你对世间法迷,你对于佛法经典也迷。
所以我就劝他:学佛从哪里学起?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。就是此地讲的“一心”、 “一处”,从“一”才能入得了门。你搞那么多就搞乱,那怎么能入得了门?不是佛法不好,是你自己学错。
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给他说。他也是大学毕业生,我说:“你念大学,你念一个科系四年毕业,对不对?”他说:对。
我说:“假如你同时去念十个科系,那你要四十年才毕得了业;你念一百个学系,那你要到四百年才能毕得了业,你能活多久?佛法无量法门,你无量阿僧祇劫也毕不了业。同样的道理。你真正要想入进去,唯一的方法‘一门深入’。无论哪一门,只要一门。”
无量无边法从“一”里面开出来,再回归到“任一”
“一”才有入处。“一”是什么?到“一心”。“一心”是“能入”,“一真”是“所入”,你才有个入处。到“一心”就开悟、就“觉”,“二心”是“迷”。
六祖大师说得好!在《坛经》,六祖离开黄梅之后,在猎人队里面住了十五年,这个机缘成熟,到了广州遇到了印宗法师,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。印宗向他请教,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,就向他请教:五祖平常有没有讲“解脱”?有没有讲“涅槃”?有没有说这些?
而六祖大师回答得很干脆:“解脱”、“涅槃”是“二法”,“二法”不是佛法,佛法是“不二法”。这答得非常干脆,这真正入门的人才明白。
小乘常讲的“戒定慧三学”,“二”已经迷,那“三个”更不必说。菩萨所讲的“六度法门”,“三”已经错,那“六”不就更错?!不晓得错到哪里去。在我们凡夫,真的触处全是错,没有一样是对的;在佛菩萨口里面,无论他怎么说他都是对的,这又是什么原因?《华严》上说得好,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;又给我们讲“万法归一”。这个“一”不是“独一”,不是独特的“一”,这个“一”是“任一”,都要明了这个。
如果我们讲“布施”,“万法”都是布施,没有一法不是布施;我们讲“持戒”,所有一切法都是持戒,“布施”也是持戒。所以法才平等,法无有高下。无量无边法从“一”里面开出来的,无量无边法可以回归到“任一”,这个“法”叫“清净法”、叫“平等法”、叫“无障碍法”。
所以佛菩萨怎么说他都是对的,不落一点痕迹。我们凡夫为什么说都错?执着,有分别执着。人家没有分别执着,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。
代代了不起的高僧、高士都是从一门下手奠定根基
所以广学多闻是得“一念”之后的事情。你还没有得“一心”,你怎么可以广学多闻?!这就是我们近代无论在家、出家看不到人才出来。
古时候代代都有了不起的高僧大德,包括在家的居士,原因是什么?人家都是从一门奠定根基、从一门下手,然后才广学多闻。
一门下手就是《般若经》里面所讲的求“根本智”。“根本智”是“无知”,就是清净心,《般若经》上所说的“般若无知”。
底下一句是“无所不知”。一定要到“无知”,然后才“无所不知”。“有知”就坏了,不可以“有知”,要“无知”。
“无知”,心是清净的,像《坛经》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这个心地干净,什么都没有。心像镜子一样,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就明了,不但现在的事情明了,过去、未来统统都明了,这叫“照见”。你看《心经》里面讲的“照见”,他才有这个能力。
我们现在这个心是乱七八糟的,照的能力完全丧失,把这个照的功能变成了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看这个苦不苦。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恢复我们清净心,恢复我们的本能,在此地也是这个原则。
你看看无论哪一个法门、无论哪一个经典,佛虽然讲的不一样、方法不一样,你仔细看它的原理、原则,决定是一样的。
这个地方的比喻很好,众生就是凡夫的心是散是动的。散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,“动”就是剎那生灭,一个念头起,一个念头灭,一天到晚这个妄念不断的在生灭,这叫“动”。
“识剧猿猴。”我们看到动物当中,猴子是最会动的,停不住的,我们的念头那个动相比猿猴还要厉害。
“心遍六尘。”“六尘”是你攀缘的境界,“六尘”是讲的“色、香、味、触”,是讲这些,就是“六根”接触的对象。眼所见的统统用一个“色”做代表,耳所闻的以“声”为代表。我们六根攀缘外面的境界永远没有止境。
“无由暂息。”不停止,不知足,这接触了就起“贪嗔痴慢”,就起烦恼。顺着自己心意的就起贪心,希望贪得;不喜欢的希望远离。远离还是贪心,贪什么?贪它远离我,不要接触我。总而言之,顺逆境界都用一个贪,贪不到就起嗔恨。喜欢的不能得到,嗔恨心生起了;不喜欢的时候,它不离开,嗔恨心也生起来了。所以说“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”,这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,“起贪乱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