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道场教化出家大众,都市道场教化在家信众
山中道场教化出家大众,都市道场教化在家信众
摘自净空法师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第05集
无论出世间法、善恶事、任何事情的促成,关键在“缘”
“一时。”这是时间。什么时间?是佛说这部经的时间,年月日没有说出来,只用了个“一时”。
“一时”,所谓是机感相应的时候,也是我们常讲的机缘成熟的时候。如果这个缘不成熟,一切事情不能成就,一定要等机缘成熟,佛教化众生也不例外。
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那就晓得,无论是出世间法或者是世间法、善事或者是恶事,无论什么事情关键都在一个“缘”;缘熟了,这个事就成就了。
此地是说佛教化众生之事。我们世间一切善事、一切恶事都是那个缘成熟了,世间一桩善事,善缘成熟了;世间发生一桩恶事,恶缘成熟了。
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总在一个“缘”。这个“缘”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“机会”,这佛法讲“机缘”,成熟了必定要发生事故,必定有个果报现前。这是说佛说这部经的机缘成熟。
像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,也遇到了这部经典,我们在这里研究讨论,这也是我们大众现前机缘成熟,所以用“一时”,这个意思非常的圆满;如果用年月日时,那过去就不再来了,未来的决定不能现前出现。“一时”是活活泼泼,正是所谓感应道交之时。
善导大师这个注,注得很好、注的意思非常的圆满!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,也能够使我们在他老人家开示当中,体会如来说法的真实义。
从大师第二个解释:
疏【又言一时者。】
这第二个解释,这一段意思里面来观察,所谓的“缘”都在众生这一边,不在佛那一边。佛是怎么?你看这里说的:
疏【或就日夜十二时。年月四时等。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。】
这意思就是说,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佛摄受众生、教化众生的时候,在佛那边讲没有时间的限制。所以这时节因缘实在是在我们自己这一边,这怎么说?简单的讲就是“觉、迷”。“觉”与“迷”再说的明白一点,就是需要不需要。如果我们感觉得很需要,这个机缘就成熟;如果我们感觉得还不需要,那这个缘就不成熟。可见得诸佛菩萨应机说法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;众生有感佛就有应,什么时候感,什么时候就有应,这感应道交叫做“一时”,这个说法说得非常的圆满。这个“一时”,我们每个人都有分,也不是过去、也不是未来,就是现前这个时候。
为什么不说“佛住”而说“佛在”?
讲到处所,这是“佛在”,这个“佛”就不必特别介绍,这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。他说一个“在”,这是一切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的。
一般世间人,假如我们要见面,或许问你:你住在哪里?我说我们住在什么地方;对于佛不能说“住”。为什么不能说“住”?佛是“无所住”,所以只有问“在哪里”。
在古时候帝王的时代,做帝王的人,那个国就是他的家,国就是家,所谓“四海之内无非王土”,这是他统治的就是他的家。皇帝不能说“住在哪里”,这个国家都是他的。你说“他住在哪里”?所以叫“行在”。他现在“行在什么地方”,不可以说“他住在哪里”。
我们一般人除皇帝之外可以说“你住在哪里”,这做皇帝的,不可以说“住在哪里”,“行在哪个地方”。
佛,他的活动空间比世间帝王大得多。帝王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国土,佛证得了“法性”,这个“法性土”就是佛活动的空间。“法性土”有多大?尽虚空遍法界都是“法性土”,都是“自性”变现出来的,他明心见性了。由此可知,十方一切诸佛国土都是佛的教化区,都是佛教众生的场所。那你说“佛住在哪里”?所以不可以说“佛住在什么地方”,我们只能说“佛在什么地方”。
实际上,佛是无所不在,哪个地方有求,哪个地方就现身。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“千处有求千处应”。那个“千”是形容多,不是数字,他可以同时现身,可以同时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处所现身。
山中道场教化出家大众,都市道场教化在家信众
为什么能同时现身、处处现身?“法性”遍一切处。这也显示出“见性”与“不见性”的差别,也叫我们真正体会到明心见性的重要。佛法教学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。
这是说的“处所”,这是在我们这个世间讲这一部经的“处所”,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“灵山”。佛在这个地方讲了许多的大经,《法华经》在这个地方讲的,《无量寿经》也在这个地方讲的,《观经》也在这个城市。灵鹫山佛有一个道场。
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明:山中的道场是教化出家的大众,都市里面的道场是教化在家的信众,可见得佛在那个时候道场有建立在山林,有建立在都市。都市里面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宣传佛教教育,帮助社会大众修学觉悟的教育。“佛陀教育”,“佛陀”是觉悟的意思,觉悟智慧的教育,觉悟的教育,在社会里面是推行这个。
山林当中是培养师资的。
出家人,人家一看到出家人称“法师”,就好像师范学校一样,他必须要深入,必须要解行相应,要一心专注,把世缘统统舍弃掉,好像念师范大学、师范专科学校一样。这个学校建立在山林不在闹区,跟社会远离,使得他身心清净,能够专心的求学。但是推展到社会,那一定要建立在都市人愈多的地方愈好,为什么?大家来求学方便。这种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“社会教育”。
所以佛教在这个都市市区里面推行的是社会教育,是属于成人教育,是属于补习的教育,是这一类的。山林里面那是学校,那是佛教正规的教育。这些从释迦牟尼佛当时就已经把这个型态给我们清楚的显示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