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没证自以为证得了,是“以凡滥圣”罪过很重
学佛没证自以为证得了,是“以凡滥圣”罪过很重
摘自净空法师讲《金刚经》第94集
佛历三零二二年、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
凡夫误以为自己是圣人是“以凡滥圣”,罪过很重
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三十面,从注解第二段看起:
【必须尽空诸相,剿绝情识,方足语于性相一如。倘有微细分别、执着,便是业识,何云观相即是观性乎。】
世尊讲这部经,实在是相当不容易!因为听众之中,尤其是在今天末法的时代,错会意思的、曲解意思的,几乎常常可以见到。为了防止把意思解错,所以委曲婉转善巧的教诲,我们在经文当中,处处也能够读到。
佛与大菩萨的境界,必须要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断尽,然后才可以说,“诸法一如”、“一切法皆是佛法”;也就是说,“从相上就见到真性”。我们在《般若经》上这些话听多了!
最怕的是我们也学会了“见相就是见性”,以为自己“见性”了,这就坏了,这就把自己悟门堵死,这一生当中决定不会开悟了。为什么?以为自己开悟了,以为自己契入如来境界,殊不知自己依旧是凡夫。
凡夫之人误以为自己是圣人,这个叫“以凡滥圣”,罪过就很重!所以佛这个后面许许多多的教训极力的防范,唯恐我们错解了。
经上把这些道理说得很清楚,事实真相也都说出来,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开悟、还不能证入?我们的障碍就是在“情识”。“情”是烦恼,七情五欲,“情”是烦恼;“识”就是分别,就是“所知障”。我们是被二障障住了。
“二障”没除,“性相”就不是“一如”,“性不是相”,“相不是性”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有执着。有执着,“性相”决定不是“一如”。你要是把“性相”以为是“一如”,这里面的过失就太大了。这是不能不知道防范,为什么?严重了就是所谓“恶取空”、“拨无因果”,造的罪业就很重。
一如境界”是圆教初住菩萨、法身大士的境界
所以小注里头说:
【倘有微细分别、执着。】
此地讲的“微细分别、执着”,说实在的话还是粗相,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讲,那的确是相当微细。
“见思烦恼”,这是指你“见思烦恼”没断,换句话说,你是六道里面的凡夫。
“见思烦恼”要是断了,他有能力出三界、有能力永脱六道轮回,距离“佛知佛见”接近了,他能不能说“性相一如”?还不行!这个我们讲到有能力断“见思烦恼”,证阿罗汉果、辟支佛果、权教菩萨,不行!他还没有到“性相一如”。那些人还有“情识”,当然比我们是微细得多了。这就是此地所讲的“微细分别、执着”,在佛法里也叫做“界外的无明”。三界以外的,“三界”就是六道,六道以外的,这是微细的,这个也要把它断掉。
我们大乘圆教里头常讲:“尘沙烦恼”断掉了,“无明烦恼”也破一品了,至少要破一品,就可以说“性相一如”,“见相”就是“见性”,真的不生烦恼。这个事情实在讲,我们在境界里面可以勘验一下,试验试验我们是不是到这个境界了?到“一如”的境界。
“一如境界”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,法身大士的境界,他的心完全平等,妄念确实不生。日常生活当中,随便拈一法都可以来试验一下,看看有没有到这个境界。
夏天热了,新加坡这个地方夏天热,你穿个棉衣行不行?如果穿着棉衣也不出汗,差不多有一点“一如”的味道,“冷热一如”。到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,也可以穿一件T恤,不冷!“万法一如”,“冷热一如”。你行不行?这个可以试验,一试验就试验出来了。
真的入了“一如境界”,“好丑一如”,没有分别、执着了;“香臭一如”,很新鲜的菜吃得很有味道,放上几天已经臭了腐烂了,吃了是不是还是津津有味?决定不会生病,这就真的到“一如”。
如果没有这个功夫,自己要晓得,经上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,不是我们的境界,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守规矩,按部就班,教你断恶你就断恶,教你修善你就修善,不可以说“善恶一如”,你没这个功夫。功夫到了是没错,你没到这功夫。这就讲我们还是有意识,还是有分别、执着,“六根”对境界还是有喜欢的、有讨厌的,这个不行,这是凡夫。
诸位要记住,法身大士决定没有这种现象,他的心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,他入了“一如”的境界。
我们还有分别、执着,这个微细的分别、执着,已经可以说到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他们都没有到“一如”的境界。这是“见相是相”,绝对不会在“相”里面见到“真性”,我们今天理上是有那么一点点模糊的现象,事实上我们完全看不到。
【一如平等,惟有诸佛方能究竟。】
法身大士,这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,初住菩萨,我们以圆教来说,初住菩萨是刚刚证得,“证得一如”;往后去,“无明”分分断,“真如”分分显。必须要把“四十一品无明”断尽,“真如”就圆满的显现出来了。所以说是“惟诸佛方能究竟”,这个“诸佛”是指圆教的佛果。
【必须既不执实,且虚相亦泯。】
心要真清净,真清净心里面是一念不生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诸佛”,古大德的注解里面,也有说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是四十一位诸佛,这个讲得通,不是讲不通,讲得通。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见性就成佛了。为什么?见了性之后,“两边”都不执着。从这一句来看,既不执着“实”,也不执着“虚”。“实”是“有”边,“虚”是“空”边,“空有两边”都不执着,这是从圆初住,往后去都是这样的境界。
【直下一念不生,并不生亦无,方是一如而不异。】
“一念不生”了,如果还有个“一念不生”,他还不是,还没有见到“一如”,还有一个妄念在。
真正做到一个念头都没有了,我们要问,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,到底是“有念”还是“无念”?在我们现前境界里,这一句阿弥陀佛有,真有!一点都不假,西方极乐世界也真有。临命终时,佛真的来接引,我们真往生,有!可是这个“有”,也能够念到“一如”,这看你功夫;念到“一如”的时候,不是不念,还照念,照念阿弥陀佛。不但阿弥陀佛“非有非无”,这句名号也是“非有非无”,“两边不着”。
佛号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着“无”;心里面干干净净,若无其事,不着“有”。可见得这一句佛号,你那个功夫要是会用,懂得《金刚般若》的原理原则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“空有两边不住”。
这个方法好,比大乘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里面修行都踏实,因为你不到“一如”的境界也往生,生“凡圣同居土”;如果到达一如的境界,那也往生,生实报庄严土。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,其他法门不达到“一如”不能“见性”、不能超越十法界;功夫差一等的,连六道都出不了。这样就很清楚、很明白,修学的方法总没有念佛来得稳当。
【直须虽一如平等,而亦无所谓一如平等,乃为真一如,真平等。岂业识未空者,所能妄以自负。】
末后的教诫非常好!这是给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。
“业识不空。”千千万万要记住,我们确确实实没入境界;不但没入,连正解都还有问题,也就是纯正的理解我们还有一段的差距。如果你真正理解,你一定肯做,一定肯干!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理解得不够透彻,真理解到透彻了,一定会去做。
【今云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】
这是释迦牟尼佛叫着须菩提尊者给他说,若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”。
【明明存有能观、所观。】
“有能”、“有所”。“能”:“我观”、“我看”;如来三十二相是我所看到的“有能”、“有所”。“能、所”从哪里来的?从分别、执着来的。
【业识宛然。】
换句话说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是“业识”当家。
“业识”就是“妄心”。我们今天讲“用心”,什么心?“生灭心”,一个念头生,一个念头灭,妄想心。
此地讲的“业识”,就是妄想心。有这个心在,“真心”就不能现前。
前面讲“的一如平等”,给诸位说,是“真心”,不是“妄心”,“真心”就“一如平等”。
我们不会用“真心”;虽然有,不会用。
可是必须要知道:“真心”跟“妄心”是一个,“不二”,离了“妄心”去找“真心”,找不到。
佛在经上,关于这个事实也说得很多,“真妄不二,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”。我们在前面用金跟器来做比喻、用梦境来做比喻。“真心”、“妄心”是一不是二,佛在经上常用水做比喻,水跟波,《楞严经》上用这个比喻。把“真心”比作水,“妄心”比作波浪,波就是水,水就是波,没错!但是波跟水的样子不一样,作用不一样。波是动的相,水是静的相;换句话说,波要是不动,那就是水。“妄心”就是波,它在动。
所以佛法修行是“修定”、修清净心,“修定”;“定”下来之后,那就是“真心”。“定”下来那就是“一如平等”;“动”的时候不平等、动的时候不清净。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动的。
这个地方讲,那个微细的分别、执着,那是小波小浪,微波;我们六道凡夫的心是波涛,大风大浪。什么是风?外面的境界。境界一诱惑,风就吹动了,你的心里面“贪嗔痴慢”都起来了,“贪嗔痴慢”是波浪,大波大浪。
三界之外的权教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他们对外面境界的感受是微波微浪,他确实还有波浪,但是我们凡夫已经看不出来,觉得他很平;他要跟法身大士一比较,那就很明显,他的确还有小波浪;法身大士没有了,这个波浪没有了,完全平静下来了。
“业识”要懂得!“业识”就是心动,动的心就是“妄心”。
须菩提很聪明,佛这一问,尊者懂得佛的意思,所以前面说“如是如是”,这是前一段讲的。
误解佛所说的,自古就不乏其人,何况于现代
【乃云如是如是。殊不知早已非如,毫无一是矣。】
前面讲的时候,我们要懂得尊者答复里面的深义,精华的义趣,唯如即是;如果“通达一如”,哪有不是?!就在相上就能见到性。
这一段是预防还有微细分别、执着的人。
“如是如是。”他不能说,不是他的境界。你要答个“如是如是”,那是法身大士答“如是”,没错,佛点头;我们如果跟着答如是如是,佛马上就摇头。这是真的,一点不假。
那个答复的话没错,都是“如是如是”,意思不一样,一个是真正明了,一个是随着人家言语在乱说,不是自己的境界。这是对于“妄心”做当家的人,他要说“如是如是”,那就错了。
现代学佛人没证以为自己证得的人很多
【古今多少行人,粗念稍息,便谓已证三昧。习气仍在,辄云任运腾腾。是皆以混滥为圆融,鲜有不堕落者。】
这一段话说得好!把释迦牟尼佛说这一段的意思,慈悲都为我们显露出来了。
由此可知:误解佛所说的,自古就不乏其人,何况于现代?!
“粗念稍息。”粗的妄念少了,少了,这个人怎么样?得轻安,刚刚得受用。心里面很安静,这是“初得轻安”。这是佛学的名词,轻重的“轻”,平安的“安”。刚刚得这个境界,这是我们学佛初步功夫得力。外面境界干扰小了,外面五欲“六尘”接触之后,不会大风大浪。
小小的波浪,感觉到自己的心很平静,不太受外面境界诱惑,这是“轻安”,于是他误会,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三昧,这在佛法里面称为“增上慢”,没有证得,他自以为证得。但是他并没有骗人,不是存心骗人,他自己搞错了,搞误会了。没证以为证得了,这种情形很多。
我过去曾经遇到一位老居士,他告诉我,欢欢喜喜的告诉我:他证得阿罗汉果。我怎么讲他都不相信,他自己认为他真的证得了。他也不是欺骗人,也不是打妄语,实在讲是误会。
到最后我搞得没法子了,我说好吧!真正证得阿罗汉,那一定有神通,这我们在佛经上读得太多了,须陀洹就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须陀洹是初果;你既然证得阿罗汉,是四果罗汉,我们在他家客厅里头聊天,我说你大门外头有人走过,你有没有看到?他说:没有看到。那你没有证得阿罗汉,墙壁你看不穿。你真正证得阿罗汉,门外墙壁外面任何人走,你一定会看很清楚,你有天眼。你天眼还没有得到,你连须陀洹也没证到。这样他才相信,才知道自己误会了。他是心轻安,念佛功夫真的得一点力。
从前遇到外面境界,人家赞叹很欢喜;人家要是骂他几句,生气好几天;现在遇到这个境界,大概已经不动心了,已经无所谓,就以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,其实那还远得很。但是总是好境界,有进步了,可是不能有误会;有误会,功夫就不能再向上提升。这是“粗念稍息”,这个情形确确实实有,以为自己证得三昧。
“习气仍在。”习气还在,也学菩萨游戏神通,那还得了,那不得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