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“开悟”?
什么叫“开悟”?
摘自净空法师讲《金刚经》第90集
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二二年、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
什么叫“开悟”?
【古德修行必须先悟本性,古人证道比今人多者,其最要原因实在于此。】
我们从事实上观察,知道这句话讲得没错。
我们看《高僧传》,出家的修行人;我们看《居士传》、《善女人传》,在家的修行人,古人开悟证果确实比我们现在人多。现代人不要说证果的没有,开悟的都没有。这个修行,问题就严重了。
什么叫“开悟”?我说得很浅显,有能力辨别真假、邪正、是非,这个人就算开悟了。我们今天这种能力没有,把假的当作真的,把邪的当作正的,把恶的当作善的,大有人在。这实在是错得离谱、错得太多太多了,真的叫盲修瞎练、迷惑颠倒。
我们要问: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没有先悟本性、没有闻经;换句话说,经读的太少。
我教你读经只是三年、五年不求解义,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
也许有人说:我见到这些同修天天读经,读得不少!没错,是天天读经,经读得很多,不懂,不解义,不解义没用处。所以读经要解义,要懂得它的意思,读经要开悟。
古德教初学,我教初学的,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经,不要求解义。但是诸位不能够误会,我教你读一部经不求解义,那是过程,不是永久是这样。我教你只是三年、五年不求解义,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,那你就搞错了。开头的三年、五年,古人是讲五年,我是把时间缩短,三年,这三年是读经修定,心清净才会解义,心不清净不会解义。道理在此。
三年把心定下来,心清净下来了,再听讲经,一听就开悟了。 这个道理就在《金刚经》上,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”,不是讲得很明白吗?!你的信心清净,一听,“实相”智慧就开了。
我们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智慧?
我们一般人听经,为什么不开智慧?心不清净,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,还有贪嗔痴慢,用这样的心来听经,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。我们跟古人比较,毛病就犯在此地。不是古人他的天赋比我们强,没有这个道理。刚才说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哪有古人比我们强的?没有!实在就是古人因缘比我们好,有好的老师指导他,他真肯做。先把心定下来,然后再求智慧。智慧实实在在讲,“金刚般若”第一。
也许同修又问:我们曾经听人家讲,佛法里头“开智慧的楞严,成佛法华”,你为什么说“开智慧的金刚”?
《金刚经》开不了智慧,去读《楞严》去。《金刚经》开的智慧是“金刚智慧”,比《楞严》圆满;但是《金刚经》很不容易懂,《楞严经》好懂,《楞严经》讲得详细。《金刚经》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你虽然念,你看不出来;可是《楞严经》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,你能看得出来,容易开智慧。是这么个道理。而实实在在讲,要没有人讲还是很难,这就是佛在《法华》、菩萨在《大论》里头所说的,“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”。
什么样的人说?“过来人”说。
什么是“过来人”?“无我”、“无人”、“无众生”、“无寿者”的人,那个人叫“过来人”。
如果还是有“人”、有“我”、有“众生”、有“寿者”,那跟我们一样,不是“过来人”,他说还不行,为什么?他自己没开悟。必须真正是过来人,他的知见得佛的少分,不会说错。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,为什么今人不如古人。
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讲,这是今人的缘分不如古人。现代社会讲大乘经,讲的人很少;要把这些大乘经的经义能讲得透彻,那就更少了。
有一些老法师讲经,我初学的时候,听一些老法师讲经,这些老法师譬如讲《金刚经》,一般讲《金刚经》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,大多数都是半个月、二十天、一个月,这一部《金刚经》就讲完了。我曾经听过,法师讲经前面讲得很详细,后面愈讲愈快,到后面念念就完了。那个时候我们年轻,我们当学生向老法师请教:“老和尚!你这个后头,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念过去,一下就讲完?”
他告诉我们,他教我们,其实他教我们是错误的,不是正确的。我们现在明白了,那个时候不懂,他说:后面没有人听,你还讲它干什么?人听经的耐心不久,前几天他是来捧场,到后头不来听了,念念就算了,赶快结束了。这样一个心态来讲、来听,诸位想想,你怎么能开智慧?!
我们在这个经上前面说过:前、后两半部,《金刚经》的后半部意思深,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浅,后半部的意思唯深无浅,你要不细讲、讲得透彻,怎么对得起人?!
人都跑掉了,总还有几个人坐在这里听,有一个人坐在这里听,那你就对不起他,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听浅义的人当然多,听深义的人他听不懂,听不懂他就没味道。所以听经听到最后人愈来愈少,正常的。愈讲愈深,深了他听不懂,听不懂他就不来了,这是事实。
讲经的人一定要细讲,剩一个人也要细讲,没有人还要细讲。什么原因?我们现在在录像、在录音,现场一个人都没有了,不要紧!这个带子会流布十方,全世界的人都在听,这都是事实,全世界的人都在听,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!
尤其是现在,我们这个带子将来都会送到国际网络上,国际网络能够收到我们这个信息的,现在五千多万,五千多万个单位能够收到我们这个信息。你就晓得,我们讲经不重视现场,现场有没有人听不要紧!我们晓得全世界有五千万个计算机,可以收到我们这个东西,而且这个还流传久远。要是不认真不详细的讲,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?!怎么能对得起一切众生?!
这就是说,我们经一直到最后一个字,也要详详细细来说明,决定不能含糊,决定不能够笼统,道理在此地。
从前这些老法师跟我们说这个话,我们想想也不能怪他。为什么?他那个时候没有录音、也没有录像,都是现场,现场人一天少一天,快点结束,也有道理,也对。
我们读这一段文,实在讲很有感慨。
修行人必须要具备的心态
再看底下第三段:
【以无我修一切善法,是明任是何法,平等平等。以此平等心,观一切法,随应而修,不可存高下心也。】
这是先说明修行人必须要具备的心态,我们所谓心理的态度,这个要正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“菩萨心”。
你看善财童子参访,“五十三参”,诸位看经文,这个印象会很深很深。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在请教之前,一定先说我已经“发菩提心”,不知道怎样修“菩萨道”、学“菩萨行”;“菩萨道”就是存心,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,怎样修“菩萨行”?
“菩萨行”就是修一切善法。“菩萨道”就是“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”。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,要用万缘放下的“真心”,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,你那个心叫妄心,就不是“真心”。
“真心”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清净、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,“真心”,然后修一切善法,修一切善法是“菩萨行”。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,任何法,世法、佛法,法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记住《金刚经》上这句话,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,看一切法,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。
“随应而修。”“随应”是随缘,随缘而不攀缘。
“不可存高下之心。”就是离一切分别、执着。有分别、执着就有“高下”,离一切分别执着。
真正“学菩萨道、修菩萨行”,工作不累、不会生病
【善法,即指布施,布施摄六度万行。】
修一切善法。
“布施”在本经我说得很多,因为经文上讲得多,我们也就解释得多,里面最重要的意思,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。
这句话非常重要!我们举的例子,也举得很多。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,都为别人,就是“布施”。
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,那就是“布施”;不是为自己,自己“无我”了,“无我”、“无人”、“无众生”、“无寿者”了,这是完全不为自己。我们穿衣吃饭为谁?为众生,不是为自己,“无我”了。
这个意思就比较深,大家要体会,要在这里体会。
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,我吃饭也不是为我,是为别人?这个奇怪!这个想不通。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。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,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,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,不是自己享受的;如果自己享受的,那就着了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,那就错了,那是凡夫。
释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卫大城去托钵,他也着衣吃饭,他为谁?他不是为我,为一切众生,他是布施。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统统都布施掉了,哪里是为我?!穿衣吃饭都不是为我,这样才叫“随缘而不攀缘”。 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思惟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,然后你才晓得,“菩萨行”怎么个修法,“菩萨道”怎样养法、怎么样去养“菩萨道”、怎么样去学“菩萨行”,你就会了。
真正“学菩萨道”、“修菩萨行”,你快乐了,你的境界现前就转变过来。
原来我们的生活很苦,苦不堪言!不要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,有财富,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,作大官、作总统,你要跟他们一接触,听听他们谈话,“我太苦了!我都要爆炸了,我不行了,支持不了!”他苦不堪言!我们一般人看到好羡慕,他苦不堪言,他日子过得好可怜!别人不知道,他自己清楚,他常常找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。一转过来“学菩萨道”、“修菩萨行”,就自在了,真的是快乐、幸福、美满,他那个境界马上就转过来。
还是那么多的工作,他为什么会快乐?因为从前一切所作为我做的,他有分别,他有执着,我的财富、我的地位、我的权力,他一切都有“我”,好苦;现在“我”没有了,为佛法、为众生,他在行“菩萨道”,快乐无比!愈做愈快乐,愈做愈有精神。
从前做事情他累,他会做得疲劳、很辛苦!现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,他不感觉得累。他为什么不累?因为没有“我”了。过去做工作做多了,为什么会累?我做了这么多事情,我累了,他有“我”。“我”没有了,谁累?那个累找不到主了,所以他不累了。
不但不累,给诸位说,他也不会生病。
他为什么会有病?有“我”,“我病了”,“我要死了”。“我”都没有了,他病也没有了,死也没有了,统统都没有了。这个道理很深,但是句句都是事实,决定不是假的。
所以《金刚经》后半部真的是“唯深无浅”。江味农居士讲的话一点都不错。但是这个深义,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大太大,不仅仅是修行,就是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。由此可知,这个经不能不学、不能不懂、不能不讲。
今天就讲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