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以为做的善事是积功累德,说不定你所做都是三途罪业
自以为做的善事是积功累德,说不定你所做都是三途罪业
摘自净空法师讲《金刚经》第90集
净空法师 佛历三零二二年、西历1995年 讲于 新加坡
一个人如果有骄傲、吝啬的毛病就麻烦了
我们在中国古书里面读到过,所谓“学问深时意气平”,一个人有学问、有道德,他的心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傲慢。
孔子在《论语》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,他举个例子说:假如有一个人,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,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。他说假如有一个人,能够像周公的才华,“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”,只要他犯这两桩事情,一个是傲慢,觉得自己比别人高,这是“骄”;一个是“吝”(“吝”是吝啬,吝啬是不肯帮助别人),夫子说如果他有这两桩事情,“其余则不足观矣”,那个人就不要说了、不必谈他了,假的不是真的。真有学问、真有才华,绝对没有这个毛病;没有这个毛病就跟菩萨一样,他有慈悲心,他肯帮助别人,主动的去帮助别人。
所以夫子赞叹周公,我们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、周公的慈悲,能从夫子赞叹当中去体会。
不要以为自己做善事功累德,说不定你所做都是三途罪业
古书念多了、大乘经念多了,不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,我们“毛病的根本”是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是我们的病根;我们也要从根本修,要把自己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断掉。
念佛人二六时中,就抱住一句佛号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念掉;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一切人、观察一切事,不会被人事欺骗了。
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,我们常讲“听骗不听劝”,劝他没用,不相信;骗他很管用,一骗就把他骗去了。为什么他听骗?没有智慧,没有能力辨别真妄,没有能力辨别邪正,没有能力辨别善恶。
这就是我刚才讲的:不要自己以为我积功累德、做了多少善事,说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业。你出钱出力干什么?搞三途去了。不但在佛法上你没有分,世间法的三善道都没分,你说你冤枉不冤枉、可怜不可怜?!
佛法最起码的利益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、是非
佛法最起码的利益,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、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,这一点好处就非常难得!这地方所说的,一切法皆是佛法,要懂得它的深义。
【法性既平等一如,有何可得,从一切法性体上讲,无实,不可得。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,平等一如之法性,圆满显现,故曰无虚。】
这个说法,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一样,当我们将“能得之心、所得之法”统统放下的时候,“真如自性”圆满现前,这是“无虚”。“无实无虚”。
“无实无虚”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。
【正因其不分别法。】
“不分别法”:这个“法”是一切法,包括佛法,“不分别法”。
【不执着法,且无法之见存。】
“见”是见解。
我们今天讲你的想法、看法,你“还有一个法”的想法、看法,不行!你的心还是不清净,你还是有“法执”,你被“法染”污了。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,“本来无一物”,哪里还会“有一法”?!“有一法”就“有一物”,“本来无一物”。
所以连“法”的知见都不可以有,乃名“无上正等觉”,这个时候才称你得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如果还“有一个法”的“见”在,你就不能称为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那称什么?称“正等正觉”。
诸位想想,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是“正等正觉”里面地位最高的,他为什么不能称为“无上正等正觉”?这个大家都晓得,他还有一品“生相无明”没破,这是最微细的“无明”;也就是说,他还没有完全放下,还有一品“生相无明”没放下,这是等觉菩萨;这一品“无明”,他也放下、舍弃了,不再有这个念头,他就称为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
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功夫——放下而已
诸位如果要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,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用的什么功夫?放下而已,一句话就说完了。“放下”是布施,“布施”就是放下。
放下“贪嗔痴慢”,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,把“贪嗔痴慢”布施掉,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?三恶道就没有了。放下“见思烦恼”,六道轮回没有了,超越六道轮回。
由此可知,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“生相无明”也放下了,就成“无上正等正觉”。这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吗?!
佛法的修学,菩萨法没有别的——放下而已;两个字——“看破、放下”。你能看破,你自然会放下;你能放下,你自然会看破。看破、放下相辅相成,看破帮助你放下,放下帮助你看破。这就是前面所讲的“步步观空”。
“步步观空”是看破,“层层遣”除是放下。这两句话显示出“看破跟放下”相辅相成,一切菩萨所修的、一切诸佛所成就的,如此而已。你为什么放不下?为什么看不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