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八关斋戒”是出家人的戒律,由在家人学一天

分类:
戒律、仪轨
作者:
来源:
2019/12/15 12:15
浏览量:
“日中时间”查询网址

 

摘自净空法师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574集  2014年1月8日讲于香港

 

随顺自然的规律、法则,是最健康的、最美好的

 

  [解]身之所行,口之所言,意之所思,悉是善也。

  这个是浅说,我们平常用这些话来勉励自己、鼓励别人,为什么?善恶有果报。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;业因果报,丝毫不爽,这是自然的法则,不是哪个人建立的。佛教里面不说上帝、不说神,佛告诉我们这是自然法则。

  前面给我们讲八个“自然”,法而自然,如同影之随形,在太阳底下我们有个影子,影子总是跟着人不离开的,你问为什么有?自然的,响之音声,我们在山谷里头长啸一声,就有回音过来,为什么有回音?自然如是,这是自然的法则,自然的规律,人没有方法回避的,没有方法违逆。

  古今圣贤教导我们随顺自然,随顺自然的规律,随顺自然的法则,是最健康的、最美好的。汤恩比博士跟池田大作谈话当中,这个记录我看过,他们就谈到现在农耕,古时候完全用人力,用帮助农民的畜生,牛耕田,这是符合自然法则。现在用机械化、用化肥农药,这不自然。现在东西品种好像比从前好看,又大又好看,长的又快,但是吃起来没有味道。自然有自然的味道,违背自然的法则,味道就没有了,这是我们要认真去思维,去观察。依旧是随顺自然法则的好,自然法则就是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而且丝毫不爽,这浅言之,大家很容易听懂。

  那么深言之,始觉智,妙契本觉理,才是与善相应,这个意思讲的深了,始觉是智慧,开悟了,开悟之后他就见性,本觉理就是自性,这个与善相应,就是与本性本善相应,本性本善是中国人讲的、老祖宗说的。“自性”是佛经上说的,“本性”、“自性”、“法性”都是佛经上说的,它有十几种名词,都说这桩事情,这是佛陀教学的善巧,教我们不要执着名字相。名是假名,懂得假名所含的意思,那就对了。不执着名相,也正是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教给我们。学佛、读经,实际上把这个扩大,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,都应该要学习,要懂得,不执着名字相,不执着言说相。文字是言语的符号,是一桩事情,第二不执着名字相,名词术语。譬如佛讲“本性”、讲“自性”,讲十几种名词,一个不就行了吗?一个怕你着相,意思就是告诉你,不要执着名字相。这个连中国老子都知道,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句,“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”,“名”就是名字,名词术语是假设的,要懂得它的真实义。这也就是说,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,实质重要,形式不重要,实质那就是与善相应、与本性本善相应;在佛法就是与性德相应,与自性相应,与法性相应,这是真善。

  ……

佛法里面没有私财,所有财是大众、出家人共有的

 

  这个学会成立,我写了一篇“缘起”,勉励我们同学,提出行门五科,必须要遵守。第一个就是“净业三福”,这是最高指导原则;第二个是“六和”,“见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无诤、意和同悦、利和同均”。这个“利和同均”就是共产。佛法是共产主义,最早的共产主义;而且实行了,不是口说的,真正做到了。

  佛法里面没有私财,所有财是大众共有的、所有出家人共有的,所以出家人的财决定不能盗。要是盗三宝的财,《地藏经》上讲的很好,诸佛如来说,你造五逆、十恶的罪,诸佛菩萨能救你;你要盗三宝物,佛菩萨救不了你。为什么?债主太多了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出家人都有份,你怎么还?中国这个国家有十亿人,如果盗国家的财物,这十亿人都是你的债主。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,敢吗?不敢!冻死、饿死,我也不敢。最麻烦的就是三宝物,就是出家人,它是通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面一切出家人个个都有分,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还得清的,果报在无间地狱,念了《地藏经》就明白了。念了《地藏经》决定不敢盗三宝物。真正懂得佛法,会尊重共产、会爱共产,自己多轻松、多自在!只要是佛教的道场,寺院、庵堂都可以挂单,到那边都可以吃饭、都能够住宿,十方道场。只要你真正是出家人,你不是冒充的,你就能接受供养。

 

没有戒律,佛没有了;没有“礼”,儒没有了,没有因果,道没有了

 

  “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”,“三学”是学佛“戒、定、慧”,一定要“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”,一切人修行成佛都是走这个路子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“戒为无上菩提本”,佛法非常重视。

  佛最后入般涅槃,就是佛在临终之前讲《涅槃经》,特别提出戒律的重要,戒律是佛法的大根大本。没有戒律,佛就没有了;没有“礼”,儒就没有了,没有因果,道就没有了。儒、释、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如鼎的三足,少一个都不行,少一个就倒掉了。中国文化就是儒、释、道三家组成的。

“六和”里面,第一个是建立共识。

  第二个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,“戒和共修”;然后身才能同住、口无诤,和睦的僧团;“意同悦”,法喜充满;“利同均”。

 

“八关斋戒”是出家人的戒律,由在家人学一天

 

  “三学”决定是按照这个顺序。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真正想学佛,拜了老师,五年学戒。第一个五年,把戒的根扎下去,要把这个东西落实,养成习惯。“戒”是什么?戒就是“三皈、五戒、十善”,再加上一个“八关斋戒”。“八关斋戒”是出家人的戒律,在家人学一天。也就是一个月当中过一天出家人的生活,或者过两天,可以,随便你,你自己喜欢。通常是六天,六斋日,这六天过出家人的生活。因为有戒,心就清净。清净心就是定,清净心能开智慧;没有定,哪来的智慧?没有定,真正遇到好老师,不教你,为什么?你不可能,你学不会,这耳听了,那走了,耳边风。

  我这一生遇到的都难得,遇到章嘉大师。章嘉大师,你在心烦气躁、心不专注的时候,他决定不告诉你。在他面前,坐在旁边,他看得很清楚,看到你真正把浮躁的心情放下了,他才跟你说话,真教你;有一点浮躁的习气,他跟你说话,不教你东西。他的话很少,他是持咒,持咒的功夫就仿佛同我们前面所说的乡下的阿公、阿婆。他用金刚持,口动,没有声音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坐着、站着、走着路,他口都在动。换一句话说,他持咒没有停下来的时候,他的心多定、多清净!我们是看到榜样、看到这个人,受他的感动很深。我跟他三年,一直到他圆寂,我学佛的根底,是跟他老人家会下奠定的

 

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都要有智慧

 

  第四个科目,菩萨的六波罗蜜,这都是行门,“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”,这是日常生活,遇到缘要做,要做出来。全世界公用佛教的旗帜,这是佛教的旗帜,全世界通用的,一共有六条,从这边看,这第一个,蓝色代表布施;黄色的代表持戒;红色的代表忍辱;白色的代表精进;金色的代表禅定;后面这个五种颜色通通有的,这代表智慧。这前面都有事,五项分别是事;这是理。智慧没有形象,智慧就在这五种当中布施要有智慧;持戒要有智慧;忍辱、精进、禅定都要有智慧,这是佛教教旗的表法。

 

大乘菩萨看到耶稣、圣母玛利亚都会顶礼

 

  五科最后一科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,“十大愿王”,“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除业障……”,这一些是菩萨修的,我们要念、要常常放在心上。虽然我们做不到,要心向往之,努力去做,因为它的境界太广了,不是普通人能修的。你譬如“礼敬诸佛”这一条怎么修法?诸佛是谁?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”。所以诸佛是一切众生。我们的心对一切众生如同面对诸佛,恭敬、礼拜,这能做得到吗?做不到!我从哪里做起?我到天主教堂里头拜圣母玛利亚,到耶稣教堂里面去拜耶稣,为什么?他们是诸佛,他们是众生。“一切众生本来是佛”,他不是吗?是!所以我们要知道,不要有这种分别、执着,这种分别、执着是凡夫,学佛的人把事实真相搞明白了。惠能大师告诉我们“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”,基督教、天主教在不在万法之内、还是在万法之外?佛又说得很好“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”,心跟法是一体,心是能现、能生,法是所生、所现,一体,是一不是二,怎么能分?这是大乘、这是一佛乘,所以“普贤十愿”是最高的。大乘菩萨看到耶稣、看到圣母玛利亚会不会顶礼?会!见到一切众生,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;见到一切人,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”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在动物上来讲叫佛性;在植物、矿物叫法性,其实是一个性。我们自己修什么?最重要的是忏悔业障。无量劫到今天,我们是迷而不觉,哪能不造业?造业要忏悔。怎么忏悔?认真努力学习佛法就是忏悔。


 
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选读

 

复马契西居士书九

 

  便蒙钞,乃道光末年,红螺山慕莲法师所著。净土决疑论,特借彼口气,而作发起。民国三年,狄楚青致书令作论,以凑佛学丛报材料。光先概不用印光之名,故借彼名。于题下标云,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,云水僧释常惭钞寄。及与孟由寄,则标云借红螺慕莲法师口气。及蔚如排印,两种标语全删去。故致汝疑光曾着有此书也。前所问者,今条示之。心本无象,而森罗万象皆由心现。心本非法(法即事也,世间凡可以名目者通谓之法),而一切诸法,皆由心显。故曰无象而为万象之主,非法而为诸法之宗(宗者,归趣之义,如江汉朝宗于海。又主质之义,以诸法莫不以心为体故)。生佛体同,有何差别。差别何可名同。汝将相用,混而为体。故有此问。生佛体本无二。其不同者,乃迷悟顺逆于体之相用耳。生迷逆于体,佛悟顺于体。迷逆悟顺之相与用,则天地悬殊也。普贤以十大愿王,劝进善财,及与华藏海众。当看普贤行愿品自知。光文钞中,处处说之,何不领会。极乐四土,带业往生者,居同居。断见思惑者,居方便。破无明者,居实报。无明净尽者,居寂光。又实报,约所感之果报说。寂光,约所证之理性说。本属一土,讲者冀人易晓,故以分证者属实报,满证者属寂光。实则二土中,俱有分证满证。文钞中亦详述之。同居虽具三土,而未断惑者,止受用同居之境耳。虽属带业往生之人,不可以凡夫定名之。以皆得三种不退故。此乃以常途教理,与极乐往生所证者,相比较,细阅自知。事持者,信有西方阿弥陀佛,而未达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但以决志愿求生故,如子忆母,无时暂忘。此未达理性,而但依事修持也。理持者,信西方阿弥陀佛,是我心具,是我心造。心具者,自心原具此理。心造者,依心具之理而起修,则此理方能彰显,故名为造。心具即理体,心造即事修。心具即是心是佛,心造即是心作佛。是心作佛,即称性起修。是心是佛,即全修在性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虽悟理而仍不废事,方为真修。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。故下曰,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,为系心之境,令不暂忘也。此种解法,千古未有。实为机理双契,理事圆融。非法身大士,孰克臻①此。以事持纵未悟理,岂能出于理外。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。既悟焉,则即事是理。岂所悟之理,不在事中乎。理不离事,事不离理,事理无二。如人身心,二俱同时运用。断未有心与身,彼此分张者。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。狂妄知见,执理废事,则便不融合矣。全真成妄,全妄即真。犹如全水成波,全波即水,水是静相,波是动相。动静虽异,湿性原同。终日随缘,终日不变。终日不变,终日随缘。犹如虚空了无诸相,而云屯则暗,日照则明。尘由风起则昏浊,尘因雨洒则澄清。虚空是不变,不妨随种种缘,成明暗清浊。虽则明暗清浊不同,而虚空本体了无改变。了此,则可随悟净之缘,以造即心本具之佛界。弃迷染之缘,以灭即心幻现之六界,与三界也(此约十法界说,故以六道为六界,三乘为三界也,勿错会)。此心周遍常恒,如虚空然。吾人由迷染故,起诸执着。譬如虚空,以物障之,则便不周遍,不常恒矣。然不周遍,不常恒者,乃执着妄现。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遂不周遍,不常恒乎。是以凡夫之心,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,了无有异。其异者,乃凡夫迷染所致耳。非心体原有改变也。弥陀净土,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。则阿弥陀佛,我心本具。既是我心本具,固当常念。既能常念,则感应道交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事理圆融,生佛不二矣。故曰以我具佛之心,念我心具之佛。岂我心具之佛,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。下所说由不了真无自相,随迷染而当体成妄。妄无自性,当迷染而其体原真。终日随缘,终日不变。终日不变,终日随缘两语。乃互相发明,互为赞助。由汝心无正智,遂疑矛盾。念佛毕,起我人,则是自生障碍。凡行菩萨道者,须发四宏誓愿,能以四宏要心,纵有我人之境,心地内究不起我人之执着也。起我人者,皆由心住于相。不知菩萨心无所住,而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之微旨也。如上所说,能自领会固好。如仍不领会,但息心念佛,到业消智朗时,自可了了悉知,不必专以问人为事也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二 书二)

注解:

  ①臻(zhēn):到;达到;来到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