冤案的怨气结在那个地方,障碍当地三年不下雨

分类:
因果、轮回
作者:
净空法师
来源:
摘自净空法师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560集
2019/09/04 12:54
浏览量:

灾祸绝对不是自然的,众生业力所感的

  “‘度’者轨度、规度,即常规也。”

  也是“轨道”的意思。“度”是有分寸的,“轨度”就是常规。

  “‘奢淫骄纵’。‘奢’者奢侈。‘淫’者,《等不等观杂录》曰:‘经中淫多从女旁,专指男女事也’。淫行无节,故曰‘奢淫’。‘骄’者骄横,谓恃己凌人。‘纵’者放纵。‘自恣’,‘恣’者纵也。”

  那么经文,这个地方的“淫”字从三点水,意思更广。凡是过分、过度都叫“淫”。雨水下多了,称为“淫雨”,就是凡事过分了,这个意思广。

  “男女共居,不顺法度。放情纵欲。”

  这也是过分。

  “但图快意,不惧罪谴,故云‘任心自恣’。”

  这个四句话,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现前的社会,不仅是这个地区,全国、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都犯了。前面是杀,杀恶、淫恶、盗恶;后面还专讲淫恶、妄语恶、饮酒恶这五种。统统不犯就是“五戒”,“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、不妄语、不饮酒”,这叫五种善。经上讲的五善就是“五戒’;五恶就是五种过失。感召的,对自己来说,身心不健康;对环境来说,就会演变成天灾人祸。灾祸绝对不是自然的,众生业力所感的,这一点我们要深信不已,业力感召!

  民国初年,许止净老居士根据《二十四史》里面讲的因果报应,关于这一类事情统统把它抄录出来,好像有两千多条,《历史感应统记》,说明善因感善果,恶因感恶报,丝毫不爽。

  那么今天,举世之人否定了因果,认为这是迷信,这不符合科学;否定了伦理道德、否定了宗教的教学,认为这都是古代封建帝王愚民政策,来吓唬老百姓的,现在统统都不要了。五逆、十恶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了。古时候有,很少见;现在是遍地开花了,到处都有为什么没报应?

冤案的怨气结在那个地方,障碍那个地方三年没有雨水

  古时候有这么回事情:媳妇对婆婆非常孝顺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他儿子死了,媳妇守寡;有一个小孩,小孩也死了,剩她一个人,孝顺没有改变。婆婆可怜她,劝她改嫁,替她想着以后日子怎么过。婆婆爱她,婆婆自杀了。她的小姑,她婆婆的女儿、先生的妹妹,告她把她母亲谋害了。这个案件,县官也不分青红皂白,就判她的刑,死刑!被杀了。她这个地区三年干旱,一滴雨都没有。后来一个县官查问:为什么原因这个地方三年不下雨,老百姓受这么痛苦?以后查出这个案件,把她平反了。这一平反,天马上就下雨,感应不可思议!当然她是冤枉的,她是好心;婆婆也是好心,世间人不知道底细,造成她的冤屈。那个怨气结在那个地方,障碍这个地方三年没有雨水。县官要不给她平反,这个怨多深?

科学好,为什么这个社会的伦理、道德这么差?

  今天这个世间,蒙不白之冤的人有多少?没处申冤,没有一个公正廉明的县令、法官。只要贿赂、只要有钱,这些事情统统都蒙蔽了。好像上天,古时候有这些事情记载,我们相信历史上记载不是无凭无据的,所以,历史感应统记》是可以相信的,它写在正史里头,给后人做警惕。今天举世人都“不顺法度,奢淫骄纵,任心自恣”,这是现代社会的写照。能说没有报应吗?科学能证明吗?科学靠得住吗?科学好,这个社会应该越来越好,为什么科学带来的生活是一些方便,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毁灭掉了?物质生活是方便了,精神生活没有了。古人讲活在这个世间有意义、有价值,今天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、价值又是什么?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人自杀?社会动乱,灾难频繁,什么原因造成的?古时候人会想;现在人不想了,现在人完全依靠科学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。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:

“损人利己”,“损人”是真的,“利己”是假的,是损人损己

  “癸二、盗法(机伪欺诳)”

  “[经] 居上不明。在位不正。陷人冤枉。损害忠良。心口各异。机伪多端。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诳。”

  我们将经文对照我们现实的社会,这是佛在三千年前说的。六十年前我们读这些经文,我们总以为释迦牟尼佛说话说得太过分了一点、说得太重了一点,社会是不好,还没有到这种程度;六十年后今天来看,对世尊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:今天社会的状况,他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?

  “居上不明”,是社会高级的领导人。“在位不正”是他们所用是干部。

  “‘居上不明,在位不正’等句,表在位者利用权势,巧取豪夺,损人利己,误国殃民种种恶业也。”

  这个“损人利己”,这句话有问题,“损人”是真的,没有“利己”,“利己”是假的。为什么?贪污的那些钱,千百亿的财富,想尽方法去隐瞒,怕人知道,还怕失掉,要想尽方法去存入外国银行,外国银行倒闭了一分钱都拿不到所以“损人”是真的,“利己”是假的。应该什么?损人损己,这是真的。

老人说这个话,几个人觉悟?觉悟的人是有福了

  今天的社会,人与人互相欺骗,国与国也互相欺骗。所以这个世间,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下午跟大家讲,最后的遗言,第二天早晨五点钟走了。说:世间乱了,佛菩萨、神仙来都没法子。告诉我们这些学生,他说:你们只有一条生路,念佛求生净土。最后的遗言。老人说这个话,几个人觉悟?觉悟的人有福了!这不是儿戏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我们要认真,我们要努力向着“信愿持名”、万缘放下,往生到极乐世界,才是真正的离究竟苦。究竟苦是六道轮回,脱离了;得到的是究竟乐,极乐世界是究竟乐。

是你有权有势,逼着他不能不送贿,这属于“盗”

  这本经给我们介绍的,说得太详细了,于理、于事、于性、于相、于因、于果,面面都讲得周到。一门就够了!一生专修这一门,自己决定往生。专门教这一门,完全是对待有缘人。真正想往生净土的人,我们遇到了,帮助他讲明白、讲清楚,他再没有疑惑了,一心一意、一向专念,个个往生。

  “《嘉祥疏》曰:‘宰相之宦。”

  “宰相”,现在称为总理,外国还有一些君主立宪国家称为首相。他底下用的大臣叫部长,分管国家某一部分,统理全国的大事,管教育的、管行政的、管司法的、管军队的这些大臣。

  “纵放臣下。用取万民贿。”

  《嘉祥疏》里头唐朝的注解,过去贿赂是有;万民贿,没有这个事情,这是夸张。现在?现在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有事情,想请这些有地位、有权势的人来帮助你,那首先看你送多少礼,看他满不满意。这个事情多麻烦!

  “枉取人物。是为‘居上不明’之义。受贿已属盗行。”

  人家把财物送给你,是逼得不得已,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。是你有权有势,逼着他不能不送贿。所以这属于“盗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印光法师文钞选读

复江西端甫黎居士书

  东风解冻,企阐显密融通之宗。化日舒长,愿蒙佛顶圆满之光。恭维端甫黎公大居士,夙植德本,乘愿再来。博极群书,深入经藏。悯象教之衰颓,明法性之纲要。出言成章,机理双契。立愿济世,解行俱崇。破梦醒迷,震惊心之霹雳。扶教宏宗,施当头之棒喝。而且成人之美,不辞劳苦。曲引末学,和光利物。若非普门应现,维摩后身者,俦克如是也耶。光幼失问学,长无所知。宗教门高,末由进步。权依净土,以为躲根。天姿陋劣,故无从广参知识。客路竛竮,因廿载寄食普陀。壬子仲冬,得睹佛学丛报。始知宏法大士,多现儒门。欢喜感叹,非言可喻。其于阁下著述,更加钦佩。但恨根钝骨朽,不能常侍丈室,叨蒙雕琢耳。季秋万寿寂公,以开蒙因缘,俯临光舍,因劝重治。注意于公,又虑其力不暇及。幸三宝加被,预示梦兆,得蒙俞允。幸何如之。寂公即函示其由,期以两月告成。光以公未详睹原稿,彼未细陈修法。恐公但随彼意,略加雠校。因稍陈梗概,以致寂公。不意转蒙莲鉴,感愧无极。兹于除日,得承手教。足征我公接物阅经,直同洪钟在簴,有叩则鸣。宝镜当台,无形不映。感荷感荷。窃谓开蒙草稿,虽属通公。其发挥润色,全仗阁下。若精神不给,只得将计就计。倘色力强健,何妨于显宗外,处处另标密宗纲要。俾阅者知显密圆通,法门无二。事修宜一门深入,理性固二法融摄。当不惜如椽之笔力,使佛顶放圆满之光明,以普照于尽未来际一切有情也。又末世讲家,每好谈宗。致令听众,多随语转。窃谓禅家机语,绝无义味。唯就来机,指归向上。只宜参究,何可讲说。如是讲经,唯超格大士,能得其益。其他中下之流,尽受其病。于宗则机锋转语,不知力参,妄自以义路卜度。于教则实理实事,由非己境,便认作寓意表法。以宗破教,以教破宗。近世流弊,莫此为甚。伏祈出广长舌,拯此沉溺。又悟开师宿根固深,好胜心切。始则专意禅宗,藐视净土。后预通公法会,从兹渐生信心。但负性狂妄,志愿则高不可扳。色力尪羸,行持则远难相应。去冬曾露本心,光遂深加呵斥。奈执心过重,岂能挽回。不意亦白阁下。冬月廿一,抱病回山。与其师兄叙外面事未毕,即不能言。至次日未刻即逝,有何祥瑞感应之可言也。杨次公谓爱不重,不生娑婆。念不一,不生极乐。悟师非不信有西方,但以爱根固结,念头不一。平生所期,皆成画饼。其求见道,求临终普现瑞相,皆其爱根发露处。打头不遇作家,到老终是骨董。悟师之谓也,哀哉。又壬子腊月,因念佛学丛报,印用洋纸,不如本国纸之耐久。致诸公所著奇文伟论,因用纸失当,不能经久广益。遂不避罪责,略陈鄙怀。事虽数条,唯此为主。于癸丑正月初,寄至编辑所。岂料一乘濮公,嫌其芜秽,绝不寓目。高居士来,重为抄录,企转达诸公,以详知洋纸之害。不知曾蒙青盼否。现虽丛报停版,亦须仰白者。以洋纸之害,甚于洪水猛兽。穷国,屈民,断灭儒释圣教,其祸无有底极。企有力大人,遏此习风,以福同胞而永法道耳。楚青狄公,有志流通。有正书局,近印数种,皆用洋纸。若不痛示利害,将来各处所刻大藏,定难免用。则是以流通而致速灭亡。此不慧所痛心疾首,吁诉无门者。今幸蒙垂教,故敢上呈。我公学冠通国,道高当世。交游遍于中外,言论服于人心。恳祈普告宏法诸公。并撰述鸿文,长登报纸。俾举世同胞,咸知祸害。凡属圣贤传世经书,及契约文凭,概勿用此。庶三教不至速灭,五族同沾洪惠矣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二 书二)

注解:

  ①夙():素有的;旧有的。

  ②俦(chóu):同辈;伴侣。

  ③竛竮(líng píng):孤单。竛,孤单;行走不稳。

  ④雠校(chóu jiào):校雠;校对文字。雠,校对文字。

  ⑤簴(jù):古代挂钟磬的架子上的立柱。

  ⑥尪羸(wāngléi):瘦弱。尪, 跛;脊背骨骼弯曲。羸,瘦弱。

  ⑦白(bái):告语;陈述。

  ⑧鄙怀(bǐ  huái):谦称自己的心愿、心意。

  ⑨芜秽(wú huì): 污浊、污秽;冗杂、杂乱。

  ⑩不慧(bù huì):本意指不聪明。此谦词,僧人自称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