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什么原因发动一次战争,就是无间地狱罪业

分类:
因果、轮回
作者:
净空法师
来源:
摘自净空法师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432集
2019/09/04 12:43
浏览量:

不管什么原因发动一次战争,那就是无间地狱的罪业

  堕在地狱的人,也有过去曾经修行的人,修行功夫不错,没有能证果。证果是向上提升,没有能求往生,把修行的功德全转变成福德,人间天上,做天王、做天帝、做人王,享受人间大福报,有地位,有权势,好啊!可是要知道,他造业也很容易。他杀人不要偿命;世间一般人杀人要偿命的。世间最重的恶业是杀生,佛所有戒律都把这个摆在第一条。“不杀生”,这最重的。那么这种人王、天王,他要是没有德行,发动一次战争,那就是无间地狱的罪业,不管你为什么。

  唐太宗是一位将军,十六岁就带兵打仗,凭着武艺高强,常常打胜仗,杀害多少人?!所以死了以后堕无间地狱。堕地狱的时候才知道,知道错了,来不及了。幸亏心地还善良,常常想到老百姓的疾苦,做皇帝做了不少好事。但是佛告诉我们,善恶果报不能抵消的。善有善果,恶有恶报,因要遇到缘,果报一定现前,这是大自然的法则。

《群书治要》可以救中国,也可以救全世界

  唐太宗以前不知道。十六岁,年岁太轻了就打仗,所以读书不多,虽然有很好的天赋,环境不许可。二十七岁做皇帝,都很年轻,管理这么大的国家,这么多人口,得用什么方法?他才想到隋朝的灭亡,给他高度的警觉。它灭亡的原因他搞的很清楚,不能重滔覆辙。下令给魏征,等于组成一个小组,向过去,他那个时候往上过去二千五百年,是三皇五帝的时代,历代圣人、圣贤这些教诲,留下来的典籍,“经”、“史”、“子”,“集”是文学,他不找“集”。他要“经”、“史”、“子”里面的教训,帮助他治国,这就是《群书治要》。所以《群书治要》可以说是中国《四库》里头最重要的部分,“经”“史”“子”里面的精华录;《国学治要》把“集”并进去了,那是完整的“经”“史”“子”“集”。这两样东西好!唐太宗想的这个没错,大唐盛世就从这来的。这一本书,他附体的时候告诉我,可以救中国,可以救全世界。救中国我相信,我念念想找这本书,是提供大家来救中国;救全世界我没想到,他提醒我的,他说可以救全世界。这个提示非常重要!这个提示也是他做了一桩大功德事情。让我们想到要把这部书翻成白话文、翻成外国文字,向全世界流通,让全世界人都看到。

  “集”部里面是文学,但是也有非常精彩的格言、人生哲学。也应该把它节录出来,一条一条节录出来,做《群书治要》的补充。“集”部的分量很大,用这个方法,让现在人能看到过去人的智慧、德行、理念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的方法。如何人生在这个世间,这一生当中,过的有意义、有价值,会感觉这一生没有白来,人生算是有个目的;否则的话,真叫醉生梦死。来世间走这么一趟,迷迷糊糊,问他什么也不知道,这就愈迷愈深。

  什么时候能够超越轮回?人只要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相信,他一定会选择一个目标,出离轮回!这就符合大乘教里佛常说“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”。得人身就有离开六道轮回的机会,问题看你有没有缘分。这个缘分,要遇佛法;遇不到佛法,没办法!再聪明、再能干,在这个世间建大功、立大业,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就错了!

遇到净宗算走运,真正找到一条这一生可以走出去的道路

  遇到大乘,现在困难,为什么?指导你的人没有了。自己自修可以成就,理论上讲得通,没有问题,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毅力、恒心?这差一丝毫都不能成就,所以真难!难中,如果遇到净宗,那算你走运,你真正找到一条你这一生可以走出去的道路。这是唯一的一个通道,叫“万修万人去”,这个通道太难得了!这个通道就是净土法门,就是净土“三经一论”,现在说“五经一论”,分量真不多。五经当中,通一经就行。分量最少的,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,二百四十四个字,比《般若心经》还短。《般若心经》是二百六十个字。这二百四十四个字行不行?行!“理、事、因、果”统统讲到。就依这二百四十四个字,你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。

  净宗的殊胜、净宗的善巧,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的。阿弥陀佛被大家称之为“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”。那我们要往深处去了解,这就是《无量寿经》。今天这个集注,过去的人都没有看到,连李炳南老居士都没看到。会集本好!集注好!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。

  末法时期,佛菩萨示现在世间,我们凡夫不认识,他们走了之后,我们冷静去思维、来观察,应当是再来人做的这个工作。过去有人做,王龙舒第一个开头,魏默深接着做。魏源,不是尽善尽美,后人批评很多。夏莲居因为这个原因,重新来整理,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会集本。每一个字、每一句,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,这大家没话说了。

  在近代有人提出,经典不可以会集,会集是错误的。来问我,我说如果不能会集,首先佛门里面的朝暮课诵就要废除掉,为什么?它是会集的;你们做这些经忏佛事,所用的法本全是会集的,所有经忏佛事都废除;恢复释迦摩尼佛那个时代,只有讲经,没有经忏佛事,也没有法会。些都是历代祖师大德,为了超度,或者是悼念之必要,才编这个本子,这全部会集的,那就统统清除。清除,你看这法师没事干了,他们现在干的事情都是干这个,用的全是会集本。《群书治要》是会集本,《国学治要》也是会集本,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了。

   ……

菩提心要在生活当中兑现

  佛菩萨用慈悲,不着慈悲的相,所以他能够不疲不厌,能够坚持到底,用真心!那么真正发菩提心了,菩提心要在生活当中兑现,那是真的,处事待人接物他用真心。如果用真心,那么非常明显的,我们老祖宗讲的伦常八德,他兑现了、他完全做到了;佛所讲的,“三皈”、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,《沙弥律仪》讲十条戒,二十四门威仪,他统统做到了,为什么?那是用真心的人自自然然的威仪,他不是做作的。真心表现出就是这个样子,记录下来就是戒律。释迦摩尼佛不是装模作样的。戒律是什么?就是释迦摩尼佛一天到晚、一年到头他的行谊,记录下来叫戒律。性德自然的流露!那我们用真心,这个日常的行谊,跟佛跟圣人绝对是一样,没有差别。所以“修”,“修”是行门,这个不是解门。解门,明了了、理解了,要把它做到,就变成行门,后面才能证果。证果就是提升自己境界。没有“行”,哪来的“证”?“解”就是章嘉大师讲的“看破”,“行”就是大师讲的“放下”。解”帮助“行”,“行”帮助“解”。“放下”是什么?放下执着、放下分别、放下起心动念,这叫真修行。

真修行不一定要出家

  真修行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、出家是一样的。释迦摩尼佛当年示现出家,维摩居士示现在家,维摩居士是佛。同时两尊佛出现在世间,一个在家佛,一个出家佛。世尊的弟子舍利弗、目犍连,这些大弟子见到维摩居士,也要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跟见佛的礼节完全相同,在家佛!“在家佛”就是前面所说的心出家了身没出家,那是什么?教人在家学佛,给在家学佛做一个榜样。

选择出家、在家要看方便弘法度众生

  选择出家、还是选择在家?个人的方便,没有一定,往往是看度众生的方便,用什么样的身份方便帮助众生。在家跟出家密切配合,佛的教化才能圆满;出家、在家不和,佛法就遭遇到灾难了,障碍就来了。

  家和万事兴。出家人跟出家人要和,出家人跟在家人要和,和睦相处。中国古语有一个名词叫“敦伦”,“敦伦”是什么意思?和睦相处,比和谐的意思还深,“睦”里头有亲爱,“和谐”里头有爱,亲的分量很少,和睦、亲爱,印光大师一生做到了。他老人家教人,十六个字,他自己完全做到。“敦伦尽分”他做到了;“闲邪存诚”他做到了;“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”他统做到了。无论在家出家,这十六个字是最高指导原则。你能够遵守,你是圣贤君子,你是弥陀弟子;这十六个字要是做不到,你是搞假的,不是真的,这一生往生没指望。印祖遇到人都这样劝他。十六个字,好记!传给你,传心法要,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接受?我们没有见到老人,看到《文钞》,这四句话重复几十遍。《文钞》看了什么都记不得,这十六个字记得。掌握这十六个字,印祖全部东西都传给你了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归纳起来十二个字——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、仁、爱、和、平”。我们用这十二个字来看印光大师,他全做到了。

   ……

我在念佛的时候和阿弥陀佛通信息

  这个把法门提出来了,要专念!“彼佛”就是阿弥陀佛。念佛的好处说不尽,必须把这部经参透,念佛的好处你就明白了。你不能参,你就多听,不要有意见,不管听得懂、听不懂,都不要有意见,一遍一遍的听、一遍一遍的读,我想应该读三百遍,你就明瞭了念的时候用清净心,三百遍以后,自然智慧现前,你明白了。明白之后,你念这句佛号就有味道,这个味道叫法味。确实有无上甚深的法味,你可以不吃饭、可以不睡觉,你不会不念佛,念佛的味道比那个味道浓,你会生出欢喜心来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口不出声,你心里都在默念,你会有种感觉:我在念佛的时候和阿弥陀佛通信息真通信息!我念他知道,他念我也知道。这是修“观”,这个“观”就是佛所说的《十六观经》,跟十六观相应。

正法久住必做两桩事:经典的流通,修学的榜样

  “四者,作诸功德,是明,起行,此观及行,即为助业。(元晓师,以念佛为助业,此说未稳,前以于明宗章辩之,兹不赘)。”

  “作诸功德”,凡是有利于正法久住,这个事情要做。那么今天明显的“作诸功德”,正法久住少不了两桩事情:第一个是经典的流通,第二个是修学的榜样。这个功德大了!

 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出出家的榜样;夏莲居老居士、黄念祖老居士、李炳南老居士给我们做出在家的榜样。有榜样,人家有学习的地方;没有榜样,很难!这些榜样都往生过世了,。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要做新的榜样,给现前这一代人做榜样,这个很重要,这是真正的功德。

  今天社会动乱,多变,动乱,人们承受的压力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,甚至于连小孩都自杀,这是让人无法想象到的。他为什么自杀?那他认为什么?活不如死。今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上,那我们少数人的榜样,影响力很薄弱,我们要大多数人来做榜样,这就是办学的重要。

有十个八个小孩在寺庙特别开一个沙弥班

  办学目的在哪里?没有别的,希望文化能延续,不要中断了;希望正法能久住,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。我们遇到这个缘分,我们就全心全力来做这桩事情,无论什么样的困难,牺牲生命财产在所不惜,我们把这个事情做成功,这个事情利益天下后世。

        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都需要人承传,我们要把承传摆在第一位。我听说,有人告诉我,有一些小孩,三四岁他对佛就很尊敬、就很懂事,他就有好感,这个很难得!如果有十个八个,家长要同意,让他们到寺庙来学习,寺庙特别开一个沙弥班,小沙弥班,教他们这些仪规,生活上必学的仪规;早晚功课诵经,教他们背诵,像私塾一样教他,将来是正法的传人,从小养成。否则的话,小孩从小长大之后,没有这个环境,他就不会学这东西。再上学校一念书的时候,把这东西全忘掉了。老师常常告诉他,这些东西是迷信,都是过去东西,在现在科技日新月异,这个东西没用处了,他的信心就完全丧失掉了。所以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,他会变,怎么保持?

        我们现在又看见的,非洲的小黑人,这是特殊环境,有几位发心的法师照顾他,也很不容易,是好事情。

关键词: